时光知味(3)

2025-10-10 评论

“人问:一心修道,过去业障得消灭否?师曰:不见性人未得消灭,若见性人如日照霜雪。又见性人犹如积草等须弥山,只用一星之火。业障如草,智慧似火。”红尘处处皆道场,岁月若菩提,用一世的光阴修行,则明心见性,慈悲喜乐。

古往今来,修佛悟道之人,皆融于山水自然。看似远离尘世,不染人间烟火,却入了情境,万物生灵。到后来,一言一行,一茶一饭,皆见禅理。

唐人王维的诗,清新空灵,参透禅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于他的诗中,一切草木寂静无为,蕴藏禅机。他抛散浮名,卧隐南山,无论入世还是出世,皆存禅心。

草木有灵,通了佛性,便行走于人间,生出爱怨情恨之事。或许每个人的前生,都是一种植物,或浓郁,或简淡;或尊贵,或清贫;或典雅,或平庸。今世投生于富贵侯门,或转世于百姓人家,荣华与清苦,皆看造化。

我则有幸,落于江南烟水村落,药草寒门。小小年岁,长伴草木山石,养了慈悲性情。赏花于黛瓦庭院,听雨在寂寞楼台,踏月于荷塘小径。白日随了父亲上山伐薪采药,夜幕陪伴母亲窗下挑灯绣花。庭前一树白梨花,开开落落,似那寻常光年,清静温柔。

父亲济世救人,不论贫富贵贱,官绅百姓,路程远近,皆一视同仁。母亲菩萨心肠,对过路乞儿,孤寡老者,穷病之家,皆尽其所能给予施舍。自幼受双亲教导,心存善念,悲悯众生,种下善因。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存草木心性,含山水情怀,而我们,就是在细碎的生活中,点滴的光阴里,不经意地修禅。一个人,从最好的年华,走到白发苍颜,看着自己日日缓慢地老去,需要多少勇气和决心。虽说沧海不过一瞬,但回首的刹那,谁可以真正地波澜不惊?

我是简单的,每日煮茶听琴,焚香读经,栽花修草。已然忘记过往也曾风雨飘摇,为了生存如蝼蚁那般卑微地活着。佛说,历千百劫难,方知得失随缘,平淡是真。我愿做滔滔浊世里的清波,心性明澈,安静无声。

许多时候,一个人,就那么静坐着。往事如画,映入眼帘,一幕幕情景,仿若在不远的昨天。最怕流年匆匆,多少良辰美景,到底被自己虚度。剩下一些回忆,在微风细雨的日子,独自寂寥地怀想。

佛说,红颜白骨皆是虚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草木参禅,亦知世间情意,虽荣枯不由主,爱憎却由心。人亦如此,年华易逝,聚散有定,唯有心,在风尘中愈发洁净。

窗外细雨微风,秋味深浓,草木皆有凋零之意,唯几盆阔别已久的淡菊,悄然绽放。素瓣凝香,孤标傲世,有种阅历沧桑的淡远风骨。当年那位修篱种菊的诗人,仿佛依旧隐于南山,只是云深雾浓,觅不见其踪影。

天地大美,万物通灵。古往今来,多少王侯将相,文人墨客皆放弃权贵,隐逸山林,归去田园,溪云做伴,鸟雀为朋。几番红尘游历,遍尝冷暖离合,方知岁月荏苒,平淡是真。

心中所愿,有生之年于山水灵逸之地,修筑落梅山庄。那时间,漫山的梅花,竞相绽放,不求闻达,不问世情。而我每日,只需坐于庭院,闲事花草,烹煮清茗,漫抚弦琴,倦读经书。匆匆百年,转瞬而过,纵是秋水苍颜,竟也无了怨悔。

活到一定境界的人,早已无谓得失,更无惧流言。人世百年,稍纵即逝,待你功贵于身之时,却发觉青春被光阴已经抛得太远。草木枯萎凋零,尚有春暖花开可期,而人之年华老去,再无重来之日。那时间,便知名利荣华,只是云烟过眼。

人生在世,终究有责任和使命,太过闲逸的生活,未免有些意兴阑珊。把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只作是修行的必经之路,起落沉浮,亦属寻常的人事。待风烟俱净,戏剧落幕,那些扮演过各种角色的人,谁还能一尘不染?

眺望山河,一如当年,端雅温柔,壮阔无际。季节更迭,荣枯有序,那样庄严真实,无须说盟说誓,万千姿态,终是悠远清明。

世间忧患和烦恼,多于喜乐。看到镜中新生几根醒目的白发,不免心生惶恐,那清澈明净的容颜,竟一去不复返。所能做的,只是让心永远洁净如水,不受惊扰。既是争不过时光,莫若委身成尘,斜阳阡陌,依旧有值得期待的风景。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