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慧(20)

2025-10-10 评论

  他们设法隐于民间。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注重保护了"技"和"匠",未曾烧过医书之类。他特别喜好长生不老之术,迷于巫医。
  当时的登州海角恰恰是专于神仙之术的"方士"盛行之地,于是稷下学士们渐渐与"方士"融为一体,言必称神仙。
  徐芾大概只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秦始皇一次次东巡,当然是为了牢固控制这块边地。他对齐国东部沿海、对登州海角,一直有一种神秘和恐惧之感——这大概并非臆测。
  你到过西安——看过秦始皇陵陪葬坑发掘出的兵马俑吗?那么大一片陶俑,表情肃穆……他们面向何方?东方!
  他们迷茫地仰望着、注视着东方。
  我想秦始皇至死都对登州海角一带感到了迷茫。我仿佛听到了他永久的叹息。
  就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去登州海角的归途中,他死于沙丘。
  在历史上大书特书的秦始皇东巡,对于士乡城的人文历史当是至关重要的。东巡之前这儿是秉承稷下学派遗风的,成为当时唯一的一座"百花齐放之城",有民谣称:"西有士乡城,夜夜朗朗读书声",就相当生动地描述了当年盛况。随着一次次东巡,秦兵压境,影响覆盖边地,士乡城朗朗读书之声想必是消失了,而代之为求仙访神的祈祷之声。
  徐芾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刻里登场的。
  他至少在许多方面悉心研究了秦国、秦始皇本人以及他身边的文臣武士。对于秦王身边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李斯,他当然不会感到陌生。
  李斯是稷下学派分裂出去的一个人物。
  徐芾感到头疼的可能主要是李斯丞相,而不是秦始皇。但刚刚统一六国、心气高远的嬴政,却使徐芾有了一展宏图的可能性。他懂得眼前这个不可一世的人物最害怕什么。任何无所不能的"巨人"面前都横着无法超越的阻障:时光。沉默无声的时光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最可怕最强大的对手。
  秦始皇害怕的正是死亡。
  在秦王的巨大恐惧面前,李斯的明晰与思辨都失去了力量。
  徐芾巧舌如簧,大谈虚无缥缈的"三神山"、"长生不老药",谈海中的妖怪、巨鲛……他提出要楼船战舰上百艘、要大量的五谷百工、弓弩手、三千童男童女……真是狮子大开口。
  秦王在征战六国、宫廷政变之中经历了多少惊险事变,最终能化险为夷,成为唯一的一个胜利者,真不可谓无大心智之人。但他在时光的进逼之下,面对着一个多少有些可笑的骗局,竟然失去了起码的判断力。
  "好!徐芾,朕命你率船队携百工弓弩手,访蓬莱、方丈、瀛洲……"
  就这样徐芾一行经过了周详的准备,终于从黄水河入海口处的黄河营港起航,永远地脱离了秦王。
  从稷下学派东迁到船队启航,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准备过程,真算得上是卧薪尝胆,在心理和精神上非有一场真正的砥砺不可。他们最清楚不过,仅仅是一场神仙术还不足以护佑自己。弄到最后,他们的结局仍可以想见,那就是咸阳儒生的下场。
  如今保留在登州海角一带的民间传说多如牛毛,关于徐芾和秦王的歌谣也大都是说那次东渡的。不过我以前说过,最令我惊奇的还是那首古歌。它的精神气质不同于一般的传奇,这使我不得不慎重起来了。我已经搜集整理出一些片断,但不敢妄自连缀,只需尽可能地保留它们的原生性质。
  现在关于徐芾东渡的一些资料我仅仅重视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典籍记载,如中国的《史记》、《三国志》、《后汉书》、《齐乘》,日本的《神皇正统记》、《异称日本传》、《续风土记》等;二是考古;三就是这首有待发掘的古歌了。我认为我无可推卸地成为发掘这首古歌的第一人(?),而且自信自己具有这个能力——这不仅指我本身是一个写歌子的人,而且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条件……
  我目前为此耗费精力很多,整个闲散季节都在干这个。待有了新的进展时,我会及时报告你的。你大概将是较早欣赏到这首古歌的人,同时也会知道我这些年都干了些什么……
  ***
  又是下雨。这不大不小的雨已经断断续续下了三天。半夜我推窗看了看,发现雨还没停。半岛地区气候湿润,一到了雨水多的时候就有些闷。
  拐子四哥的伤腿在这样天气里很不好受。他又开始一下下捶打那条腿了。响铃的情绪完全受男人影响,每逢这时就不吭一声。连斑虎也会垂头丧气。我试图引四哥讲讲他在兵工厂那时候的故事——那时他可是个英俊后生,曾经为一位老军人厂长当过警卫员,据说很能博得厂内姑娘的喜欢……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