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13)

2025-10-10 评论

那些日子,伦敦的雨雾好似在为林徽因和徐志摩有意营造一种浪漫的气氛,每一天都那样若有若无地飘着,无休无止。林徽因和徐志摩坐在温暖的壁炉前,从文字到音乐,从现实到梦境,从昨日到明天,他们总是会有说不完的话题。有时候,说到心动就彼此沉默。林徽因爱上徐志摩温文尔雅的气度,而徐志摩爱上林徽因那一双清澈如水的大眼睛,只要一对视,彼此的心湖都会微微荡漾。

后来,他们知道,是因为爱了,爱了才会如此。只有爱了才会闻风柔软,看雨生情;只有爱了才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只有爱了,才会希望茶永远不要凉,夜永远不要黑。那许多感触,或许只有真正爱过的人才能深刻明白。真爱了,许多思想,许多做法,许多心境,都会不由自主,难以把握。

其实他们的相爱有许多的前因,或许寂寞是最大的缘由。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渴望能够有一个可以和自己惺惺相惜的人。而被俗事缠身之时,许多感动的片段都会被忽略。还有某一部分,他们的投缘是有着他乡遇故知的情结。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徐志摩是浙江海宁人,江南山水滋养出的人物自是不同凡响。他们从多情之地走出来,只是江南那把油纸伞是否挡得住伦敦的烟雨?

也许只有康桥,才给得起他们美丽的相逢。知道林徽因和徐志摩的人,都知道那一场康桥之恋,知道他们曾经在康桥柔波下热情相拥,又在康桥沉默的夜色中挥别。其实他们都因为有了彼此,才有了诗情,才可以写下触动灵魂的诗句。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字字句句仿佛情景重现,让所有读过的人都随他去了一次康桥,都甘心做一株招摇的水草,在康桥的柔波里沉迷不醒。

康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林徽因和徐志摩人生的转折地。他们曾经偎依在桥头,筑过彩虹般的梦,曾经一起将船只划向浩渺的云水,以为这样就可以不必记得来时的路。康桥,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康桥,世间无数红绿男女的康桥。康桥,给过他们美好的相拥,留下他们华丽转身的背影,也记住他们多情的回眸。流年似水,太过匆匆,一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一些人还没有好好相爱,就成了过客。

来过康桥的人无数,你记得它的模样,可它记住的人真的不多。但我们总愿意将梦寄存在这里,期待有一天一无所有的时候,还有梦可寻。多年以后,徐志摩重游康桥是为了寻梦,才会生出那样真切的感慨,那曾经爱过的人再也不会归来。而他也在康桥沉默的夜晚,假装风淡云轻地别离。写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任何一个人都看得出徐志摩的无奈,但我们宁愿相信他真的没有带走一片云彩。我甚至在很年轻的时候引用过他的诗句,试图告诉别人,对于一些把握不住的情缘,真的可以无谓;告诉别人,无论岁月多么苍茫,我真的安然无恙。可多少人能够做到决绝转身,而没有丝毫心痛、丝毫遗憾。

命运,在康桥上雕琢了深浅的烙印,康桥又将冷暖悲欢传递给每一个来往的过客。那时的林徽因当真的是爱了,所以她愿意和徐志摩在康桥上相拥,一起许下诺言。徐志摩一定对她说过:“我懂你像懂自己一样深刻。”而林徽因一定纯净地看着他,点头道:“我信。”有时候,爱情就是如此,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只那么简洁的几句就足矣。

也许很多人会说,两个像诗一样的人物,用诗样的语言来交流,又怎么可能不华丽。但我一直相信,林徽因是清新的,她始终如莲,纵是爱到深处,亦无法绽放桃的妖娆。而徐志摩视林徽因为心中最洁净的女神,他用最清澈、最柔情的心将其呵护。他不忍这朵白莲被凡尘的烟火染成五颜六色,他要她一如既往地清白,是的,清白。

后来才知道,徐志摩这短短的一生爱了两个极致的女子。一个是林徽因,她穿行在百媚千红的世间,独爱成绝的白色。一个是陆小曼,潋滟风情的女子,仿佛要将红尘百味尝遍才肯罢休。徐志摩为了林徽因,在康桥徘徊又徘徊,跌进夜色的柔波里。他为了陆小曼,奔走于红尘,不惜耗尽一切为她抵挡风雨。林徽因太淡然,淡然到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存在都是一种多余。陆小曼又太任性,任性到肆无忌惮地挥霍光阴都不是罪过。

是康桥的水唤醒了他们原本安静的心灵,让本就柔软的心更加温润潮湿。之前,他们虽有诗样情怀,却很少真正写诗。直至后来,徐志摩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康桥的记忆,是为了那个叫林徽因的女子,倘若没有她,康桥也不过是一座桥,一种存在的风景。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