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17)

2025-10-10 评论

那烟雨小巷,深深庭院,还有老旧木楼,以及沧桑戏台上那一出没有唱完的社戏,都成了你我心中永远不会终止的牵挂。

如今想来,林徽因和徐志摩为什么会有那么一场刻骨的康桥之恋,一切缘起于这份情结。他们都生长于江南,被温软柔情的山水浸泡太久,以至于心也那样潮湿。异国的一场偶遇,让他们仿佛找到了相同的自我。原本沉静的心开始涌动,原本从容的姿态不再从容。爱情有时候就像放风筝,看着风筝与白云同步,已经难舍难收,就干脆将手中的线扯断,任自飘摇。若是有缘,千山暮雪,万里层云,终

会重逢。若是无缘,自此一去,天涯海角,再难相会。

所以林徽因的离去是情有可原。她明知如果和徐志摩在一起,人生道路会更加逼仄狭窄。以她的聪慧,宁可亲手扯断命运之线放开心怀,让自己海阔天空,好过将来被别人拆散,落到不能收拾的境地。

落寞的徐志摩说了一句落寞又清淡的话:“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如此而已。多么轻巧的一句话,读者无心,说者有意。得到是幸运,得不到是命定,在已定的现实里,徐志摩只能对命运低头。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林徽因的追求,因为他始终相信,他们是真爱过一场,真爱,不应该就这样无辜离散。他以为,只要自己选择离婚获取自由,也许还有重新追求林徽因的资格。在他的心里,林徽因这个小小女孩是清纯柔弱的,他把她的不辞而别当做是逃避,当做是任性。

他忽略了,林徽因在某种程度上是个理性的女子,她甚至可以做到比那些张扬的女子更决绝。

林徽因走后,徐志摩一定给她写下不少的书信,只是他那些情真意切的信,以及浪漫深情的诗歌,还能像当初一样打动林徽因的心吗?这么说,不是意味着林徽因变心了,而是有些感觉一旦失去,就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的滋味。尽管如此,徐志摩还是执意要和张幼仪离婚,就算林徽因不再回头,他也要结束这段令他难堪的婚姻,要从这座围城里走出来,从此江湖浪迹,碧海情天。

一九二二年三月,徐志摩赴德国柏林,经金岳霖、吴经熊作证,终于如愿以偿与张幼仪离婚。这个多事的春天,林徽因和梁思成婚事“已有成言”,但未定聘。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阴差阳错,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人们常常说起的擦肩?但是在未定的结局面前,徐志摩毅然选择抛弃张幼仪,他认为没有感情的结合是人间最大的悲剧,甚至是残酷的炼狱。只有放手,才是对彼此的仁慈,是对灵魂宽厚的解脱。

平日里,人们论及徐志摩和张幼仪的感情,总说结婚后感情不融洽,离婚后反而互相体贴。然而他们之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我们无从知晓。张幼仪这个温良苦命的女子,对于她和徐志摩的感情一直守口如瓶,纵是徐志摩死去五十多年,她都不曾提起。直至张幼仪去世前,她才将真相说出,原来徐志摩对她确实太过冷酷无情。

写到这,我总会想起《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剧里刘若英扮演的张幼仪。戏的开幕,她孤独地行走在异国,那时候的徐志摩已经死去,她是在追忆自己的过往前尘。此时的张幼仪装扮已现风情,会说流利的外语,对周边事物亦没有丝毫的陌生,她脸上的平静有种过尽千帆的人生况味。如今想来,当年一个从中国乡下走出去的凡妇,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接触过社会名流,她最后可以独立坚强地在国外生存,这其间到底经历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苦难与磨砺?

如果有一个善待她的丈夫,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张幼仪的命运或许又是另一番模样。自从徐志摩将张幼仪接下船一起生活后,他对她就是千般冷落。初次漂洋过海,张幼仪对国外的一切都那么陌生,言语不通,习俗不同,对于徐志摩的漠然,她只好独自默默承担。在伦敦、波士顿,以及后来于柏林的那一段生活,过去都以为徐志摩是儒雅书生,以他的善良,就算不爱张幼仪,也会将其善待。

一切都不是想象的那般,一个男人,一个多情的男子,要他整日面对一个不爱的女人,他所能做的,不是善待,而是要如何释放压抑的心情。所以要徐志摩与张幼仪相敬如宾,他真的是力不从心。如若林徽因不出现,或许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可以隐忍些。但是他遇见了生命中至高无上的女神,张幼仪就被他无情地扫落尘埃了,甚至连一丝怜惜都不曾有。或许我们怪不得徐志摩狠心,每个人处理情感的方式不同,这个信奉自由、尊重爱情的男子,在生活中亦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