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说来,并不是要指责林徽因多么的自私懦弱。每个人对待爱情的方式不同,她不是张幼仪,要唯诺地爱徐志摩一辈子;也不是陆小曼,要为一段爱情粉身碎骨才肯罢休。她只是一个清淡如莲的女子,尽管也渴望一段浪漫美丽的爱情,但让她选择,她要的是现世安稳,所以无悔错过,毕竟徐志摩并没有因为有了陆小曼而将林徽因彻底从生命里拔出。他对林徽因的爱不会因为任何人更改,那片真情犹如玉壶冰心藏于灵魂最深处,只是不再轻易碰触。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奉军将领郭松龄在滦州倒戈反奉,林长民参加反张作霖战争被流弹击中身亡。父亲的亡故,使林徽因在梁启超的资助下才可继续宾大的学业。一九二七年九月,林徽因结束宾大学业,得学士学位,后转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贝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半年。十二月十八日,梁启超在北京为梁思成、林徽因的婚事“行文定礼”。
或许对于林徽因来说,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结合让她可以更加心安理得地嫁给梁思成。她从此可以不再背负愧疚,亦可以和徐志摩做一生的知己。只需记得,曾经结过那么一段美丽的尘缘,那么温柔地相爱过,真的足矣。而彼此似乎给灵魂找到最安稳的归宿,再也无需惧怕奔走于滔滔浊世会颠沛流离。
尘埃落定
人总是在祈求圆满,觉得好茶需要配好壶,好花需要配好瓶,而佳人也自当配才子。却不知道,有时候缺憾是一种美丽,随性更能怡情。太过精致,太过完美,反而要惊心度日。既是打算在人世生存,就不要奢求许多,不要问太多为什么。且当每一条路都是荒径,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每一片记忆都是曾经。
生活中,我们时常不能理解,许多貌美如花的女子为何会选择一个平淡无奇的男子。但这个男子一定有某个方面将她打动,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长处。许多时候是我们一相情愿在感叹,而别人其实很满足、很幸福。
在世人眼里,林徽因和梁思成又何尝不是郎才女貌,一起留洋深造,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只是那些爱做梦的青年,始终认为林徽因和徐志摩才是最般配的一对。年少的他们不知道现实有多么的酷冷,诗情画意只能偶尔地点缀日子,并不能当做生活的全部。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会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真实的烟火幸福,琴棋书画诗酒花只可以怡情养性。
走过那段多梦的青春岁月,我们的肩上就多了一份责任,思想也更加理性。爱也不再轻浮,而是稳重深沉。不知是谁说的,爱一个人,未必要拥有,只要知道她在,知道她好,就足矣。所以徐志摩后来爱上陆小曼,娶了陆小曼,他也很安心,因为他知道,林徽因一直在,并且会很幸福。只是徐志摩和林徽因以为可以做到相忘江湖,但每次又会在山穷水尽中悄然相见,算来是缘分太深,所以会这般不离不舍。
也许一切都该尘埃落定,你有你的港湾,我有我的归宿。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四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姐姐家结婚。这对恋人终于如愿以偿结为伴侣,共度漫漫人生。或许是因为彼此早在很久以前就知晓结局,所以没有多少惊喜,一切都很平静,很安宁。结婚之后他们按照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于八月十八日回京。九月,梁思成、林徽因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分别被任命为主任、教授。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这是一个多么有韵味又特别的女人,在梁思成眼中,她原本就是谜一样美丽的女子,如今更要为她这句话细细地守候呵护她一生了。
日子如流,林徽因沿着这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行走,虽没有无限锦绣,却也山水相宜。对于她来说,这才是生活,这样的生活虽然平淡简单,却永远不会孤绝和贫瘠。林徽因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她这一生虽算不上是完美无缺,但是她过得波澜不惊,清宁安稳。无论是文学上的成就,还是建筑事业上的成就,都让人钦佩仰慕。许多人说,她活得太清白了,清白得就像那轮遥挂在中天的明月,让人不敢亦不忍亲近,生怕她的洁净会照见自己的污浊。
所以人艳如花的林徽因虽然美丽动人,赢得那个年代诸多人的喜爱,但她亦是寂寞的,她的寂寞源于她的清白。尽管她努力让自己俯落尘埃,与众生一起尝饮这人间烟火。可她骨子里清绝的气韵打出生的时候就跟随她,陪伴了一辈子,不离不弃。在那个才女如云的时代,林徽因始终做了唯一,她以绝代姿容、旷世才情、冰洁风雅让三个最优秀的男子深爱一辈子。那么多的女子为了爱情将自己伤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唯独林徽因没有那些悲绝的回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