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喜是自酿的(60)

2025-10-10 评论

看到这里,朋友们可能发觉这个糊涂的女人不是别人,就是毕淑敏啊!的确,当时的我,已经集这几种公众认为幸福的状态于一身,可我不曾感到幸福,这真是让人觉得晦气而又痛彻心肺的事情。我思考了一下,发觉是自己出了毛病。还不是小毛病,而是大毛病。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后半生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了幸福的基础,所有的结果都是沙上建塔。从最乐观的角度来说,即使我的所作所为对别人有些许帮助,我本人依然是不开心的。我不得不哀伤地承认,照这样生活下去,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幸福盲。

我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从那时起,我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我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我像一个自幼被封闭在黑暗中的人,学习如何走出洞穴,在七彩光线下试着辨析青草和艳花、朗月和白云。我真的体会到了那些被病魔囚禁的盲人,手术后一旦打开了遮眼纱布时的诧异和惊喜,不由自主地东张西望,流下喜极而泣的泪水的感受。

现在有一种说法,用国民幸福总值替代GDP(国内生产总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近年来虽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咱们常说的GDP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是很少听到有中国人说自己的幸福感也获得了同步的增长。这个GDP,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主流的中心标准。现在,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趋势下,GDP是否是衡量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最佳标准,受到了越来越大的质疑。有一股潜流,开始挑战GDP。

我不知道每一个家庭的收入总值缩写叫作什么,允许我在某种不确切的意义上,借用一下家庭GDP这个说法。简言之,就是我们的收入增加了,我们是否就一定幸福呢?如果不用这个指标,我们又用什么来衡量我们的生存质量并不断提高它呢?

在喜马拉雅山的崇山峻岭当中,有一个不丹国。小小的不丹提供给了世界一个新的方向。不丹认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国民幸福总值。如果是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就会带来一个悖论——物质丰富了,收入提高了,人却没有相应地感到更幸福。伴随着GDP的高增长,带来了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犯罪增多、失业威胁、社会冲突、人际疏离、贫富差距加大等一系列弊病。他们认为,人民的幸福感大于GDP。

可能有些人对这个结论感到困惑,觉得幸福不幸福完全是个人的感受,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这如何来量化呢?太难操作了。

那么,我们就来具体讨论一下幸福的问题。

首先我们还是要把幸福的定义搞清楚。

非常抱歉,在《心理学大辞典》上,我根本就没有找到对幸福的定义。不过它有对于“快乐”的定义。它说:“个体体验到的一种愉快、欢乐、满意、幸福的情绪状态。”

我查了很多书,觉得以下这种说法比较恰当。它说——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综合以上这两种说法,我觉得幸福首先是一种情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其次,幸福不是如电光石火般的短暂之旅,而是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甚至一生。我们不是常常说“幸福人生”吗?这里真套用得上周星驰的那句名言了,如果一定要给它加上一个期限的话,希望幸福是一万年。

可不可以这样说,快乐就是短暂的幸福,幸福就是长远的快乐呢?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过快乐体验的,正像哲人说的,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模仿一下他的话: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绚烂的世界看成了模糊的黑白照片。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我有理由相信,幸福感不是某种外在的标签或是技术手段可以达到的状态,而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内在把握和感知。

那么,幸福感到底有没有物质基础呢?它虚无缥缈来去如风吗?也许因为我是医生出身,我坚定地相信,一个能够如此强烈地影响我们的精神状况,并且持续一生存在的状态,一定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一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幸福感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日本医学博士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这本书中写道:“人的心灵由大脑里的脑干、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组成。其中有一种神经,当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会使人产生快感。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