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人不要被自卑打垮,而是要超越自卑。咱们先来找找自卑的反义词是什么。我小时候,很喜欢“找反义词”这类题目,在寻找中,你对原本的那个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像黑和白站在一起,一定显出黑的更黑、白的更白。只有在黑暗中,你才能看到所有的光。如果黑和灰站在一起,就容易混淆。
自卑的反义词是自信。自卑和自信,都有一个“自”,就是“自己”的意思。那么,自己对待自己,有什么不同呢?自卑的人,自己看不起自己;自信的人,自己相信自己。从这里入手,我们就找到了自卑和自信最显著的分水岭,那就是,一事当前,自信的人说,我能做这件事;自卑的人会说,我办不成这件事。
面对一生,自信的人说:我能成为理想中那样的人,我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自卑的人会说:我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样的人,我只能随波逐流,被外力摆布。
“自卑”这个词,平日里大家说得很多,但究竟什么是自卑呢?自卑有哪些表现呢?自卑为什么会成为幸福的大敌呢?
简言之,自卑就是有关自我的消极信念,影响了成长。
记得儿时读过《好兵帅克》这部小说,里面有个人物,特别喜欢求本溯源。比如他说到窗户,就要说窗户是木头做的,他马上就会接下来解释,木头是树木,那树木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来自森林……现在我们谈到自卑,多少也陷入了这种论证的漫长小径。有点啰唆,请原谅。
自卑的人,充满了对自己的不良观念和不适宜的评价。自卑的要害是——自我否定。看看“否”这个字,“口”上面是个“不”字,一个人一张口就吐出“不”来。人是需要说“不”的,不知道说“不”的人,一生太辛劳,完全丧失了自我。但是,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说“不”太多,尤其是对自己总是说“不”,那就成了大问题。
最详细地论证了自卑这种情绪的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他发现了一个自卑情结。
阿德勒是一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被称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于1870年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商人家庭,排行老二。家境富裕,家人都很喜欢音乐,按说这是一个丰衣足食的幸福环境,可是,童年的阿德勒一点也不快乐。为什么呢?原因来自他的亲哥哥。两人虽是一母所生,但哥哥高大健壮,活蹦乱跳,人见人爱,阿德勒却自小体弱多病,还是个驼背。他五岁那年,又生了一场大病,更让他身材矮小、面容丑陋。好在阿德勒很聪明,后来他考入大学,毕业后当了医生。由于自身的残疾,1907年,他发表了有关由身体缺陷引发自卑的论文,从此声名大噪。他不赞成弗洛伊德的性决定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他的主要观点是:追求卓越是人类动机的核心,而如何追求卓越,则取决于每个人独特的生活风格。追求卓越是一种天生的内驱力,使人力图成为一个没有缺陷的人、一个完善的人。人总是有缺陷的,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引发的自卑,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得精神病,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弥补自己的缺点。
比如说,古代希腊的代蒙斯赛因斯(德摩斯梯尼),小时候患有口吃,可他迎难而上,刻苦锻炼,最后成了著名的演说家。美国的罗斯福,患有小儿麻痹症,但他最终成为美国总统。尼采身体羸弱,他就研究权力哲学,成了一代大哲学家。
女孩子都喜欢照相。哪怕是最丑的姑娘,也会在青春年华,偷偷地留下倩影,没人的时候反复端详,找出面容上最经看的部分,为自己鼓劲儿。而且相片这东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拍照的当时,你基本上都不满足,不中意,随着时间的流淌,逝去的时光变得越来越宝贵,你就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多照一些相片了。
高原上的女兵,对照相这件事的认识,一直很清醒——就是抓紧一切可能时机,尽可能多地留下照片。倒不是有什么先见之明,想到在白发苍苍的时候,可以指着自己早年间的照片,瘪着没牙的嘴,对小孙女说,看,奶奶当年也有英姿勃发的时候,怎么样,很靓的吧……主要是我们兵龄不长,穿上这种新服装的样子,自己还没有欣赏够,就被运到了雪山上。家里人、同学、老师、朋友、亲戚等,跟在屁股后面要你寄照片回去给他们看看,要是久久寄不到,简直会被怀疑你这个兵是个冒牌货。照相成了当务之急。再说周围的景色,实在是太像火星了,寸草不生的岩石,给人一种自己是宇宙人的感觉,我们也急不可耐地想让远方的人一同欣赏和惊讶。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