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通啊想不通!但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故事,我听到很多人这样说过,在充满了感动的同时,也充满了疑惑。想啊想,我终于理出了一点头绪。
那个帮你忙的指令,其实出自你的内心。一个人,如果他是积极向上永不妥协的,那么,他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会放射出这种不屈的信息。这就像香草就要发出烘烤般的酥香气息,拦也拦不住,堵也堵不了。所有经过他身边的人,都会看到这种灼热光华,如同走过夜明珠的身旁。
我坚信,很多人在内心里,是愿意帮助别人的。特别是这种帮助并不会带给自身重大损失的时候,很多人都愿意伸出友谊之手。
这种手,有的时候是一个机遇,给谁都是给,为什么不给一个让我们心生好感的人呢?为什么不给一个让人们心怀敬重的人呢?为什么不给一个具备美德的人呢?于是你就得到了它。
有的时候,援手是一个信息。因为你让对方感到愉悦,人在愉悦的时候就会浮想联翩。施助者的潜意识喜欢你,就想——也许这个消息对这个人会有益处呢?于是,它把这句话送到了主人的嘴边。很可能连主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好感和这条信息之间的关联,但勤快的潜意识就麻利地把事情给办妥了,没想到不经意间,这便成就了你的新生。
更多的时候,援手是一点小钱。这对有钱人算不得什么,对贫困中的人,却是天降甘露。你可能因为有了这一点小钱,而获得了转机,迎来了拐点。这对于施恩之人来说,很可能只是举手之劳。钱和钱的概念有时有天壤之别,用处也大相径庭,钱是会玩魔术的。
援手有的时候只是鼓励和关爱。虽然鼓励和关爱并不需要太大的付出,但人们只会鼓励那些和自己的人生大目标相投的人,会关爱和自己的爱好信仰相符的人。
一个人只有在光明磊落的时候,才会不避讳自己的奋斗目标,才会在很多不经意的瞬间显示出美德和惹人怜爱的细节。而这些,恰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奇迹就慢慢地显影了。
世界上的事,都是因人而异。对你难于上青天的事,对另外一些人不过是小菜一碟。所以,先锤炼你的人格和目标吧。当它们光彩照人的时候,机遇就在不知不觉中降临了。
这没有什么可神秘的,只要你像雏鹰,无数次张开翅膀,有一次正好刮过来了风,那是一股上升的气流。如果你蜷曲在巢中,无论刮过怎样的风,对你都只是寒冷。
当你企图在两个不同的自我之间游走时,你在生活中的形象就变得复杂混乱,你面临的形势也更加琢磨不透,甚至你的身体也无所适从了。
我们总是希图表现得比我们实际的情况要好一些。
好比我们小的时候,如果有客人要来,我们会被父母要求:“你要乖一些啊!”等到客人走了,父母会说:“好了,现在你可以放松一下了。”这些都是很平常的话,却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留存了一个印象——你要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和人物面前,努力表现得比你实际拥有的状况更好。
什么是更好呢?
就是按照世俗的标准,我们要更聪明、更好学、更勤劳、更大度、更幽默、更有责任感、更勇敢、更……还可以举出更多的“更”。总之,是比你本人更完美。
这个主观动机可能并不是太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
不过,这就形成了一个习惯。我们把一个不真实的自我呈现在别人面前,并以为这才是可爱的,才是有价值的。而那个真实的自我,则是上不得台面的残次品,是应该被掩藏和遮盖的。
这就是自我形象的分裂。我们不喜欢真实的自我,我们把一个乔装打扮的“假我”拿给大家看。当这个“假我”被人欢迎和夸赞的时候,我们一方面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成功地扮演了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就是别人眼中的“我”。另外一方面,我们的自卑加重了,我们知道外界的评价都是给予那个不存在的“我”,真实的我反倒像灰姑娘一样,躲在角落里捡煤渣。
长久下去,我们就变成了一个分裂的人。
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我们常常听到女性朋友说,结婚以后,他的真面目暴露出来了,我几乎不敢相信他和结婚前是同一个人。
也有的领导会说,这个人是我招聘的,当时看他十分勤快,想不到真的走上岗位以后,却非常懒惰,毫无工作的主动性。
以上这两个例子,最后是以离婚和炒鱿鱼作结。可见,伪装的自我,可以骗人一时,却不能矫饰久远,最后吃亏的还是你。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