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95)

2025-10-10 评论


  这方砚究竟来自他那采砚的先祖,还是后人所藏?

  采自南唐,还是宋、元、明、清?

  究竟是第几代先祖雕凿?此人行状如何?

  砚背的这个“茫”字,成了他心里一个悬案。

  看来胡家也不都是条理清晰的人,比如大哥,大学国文系的高才生,无缘无故就突然自杀了。他的自杀与刻下这个“茫”字的先祖有没有关系了一九四二年后,胡秉宸回到故里,父亲已经过世,如夫人没有遵照父亲的遗愿而是改嫁他人,家里多少代人保存的名贵家具,也随之做了他人家的财产。在破败的院子里,尚有几只花盆置于角落。明知那院子收拾也无可收拾,却不禁伸手去搬动那几只边缘缺损的花盆,突然看到一只花盆下压着那方“绿豆眼”。

  谁压在这里的?当然不会是如夫人。难道是父亲?

  他百感交集地捡起那方砚,不由得迎光摇去,曾经流光溢彩的“绿豆眼”瞎了,回身为前世一方顽石。不过那的确是“绿豆眼”呀。

  7

  胡家没有-个人知道,胡秉寰在离去的前夜,对着那方“绿豆眼”,对着那一个“茫”字想过什么。

  是不是这一个“茫”字决定了他的去向?还是“绿豆眼”在胡秉寰离去后走了魂?

  8

  到了老年,胡秉宸迷恋起家谱,为这一方砚的来历费了很多心思,却终究不得其解。由这方砚,他想到,应该,也值得把吴为列入胡家那不凡的家谱。但吴为说:“你最好还是把白帆列入胡家的家谱吧,毕竟你的子息都是她生养的,我不能再抢夺她这份荣誉。”

  此话言之有理。但他又实在舍不下吴为这样一个“人物”,说:“那就把你们两个都写进去。”

  “你觉得这样做合适吗?”

  胡秉宸说:“这有什么不合适的?”

  “可我觉得很不合适。”

  和吴为的离婚,终于使他为这个难以裁决的进球,吹出了决定性的一哨。

  许多让胡秉宸悬而不决的问题,在和吴为离婚后终于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胡家的昌盛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昌盛,难道再不会出个青史留名、重振家声而不一定是重振家业的人?

  可是谁也没想到他参加了革命。

  时局败落,生命更如风中草芥。何止胡家,家家都在随风飘零。

  向父亲告别时,父亲沉默起来,大自鸣钟滴答、滴答的声音,颤颤悠悠消隐在客厅深处。在他们相对无言的沉寂中,自鸣钟消隐而去的行走,似乎提醒着一切将不可避免地流逝。他们抬起眼睛,相对而视,不约而同却又不很贴近地想到了“前景”这个词。

  父亲似是而非地叹息了一声,只说道:“这样也好。”似乎肯定了他的选择,并掩遮着些许的愧怍。外部世界风雨飘摇,各路英雄风云际会。家族分裂也现端倪,前景如何,实难卜料。

  二房一支,民国初年就开了矿山。奶奶买了很多新矿山的股票,可是二房的人又说要赔,把奶奶手里的股票全买走了,刚买走,股票就涨了。

  9

  以后,胡秉宸还会在革命的道路上,与二房一名“败类”狭路相逢。

  10

  胡秉宸参加革命不如说是偶然。其实很多看似非常重大的事情,大部分出于偶然。

  彼时学校里已常见传单,各路政治小组也很多,他却没有参加一个。就连孙中山先生的那个党,他也不太信服,总觉得辛亥革命时孙先生并不在中国,所以也不能算完全是他领导的,和后来的长征一样,相当偶然。

  偶尔参加一下要求抗日的游行,在国民党市政府门口坐一夜,迷迷糊糊打会儿瞌睡,也没见市政府说出个所以,不过国民党从来没敢开枪。

  闹了一阵,各大学就派代表去南京请愿。胡秉宸没有去。正像胥德章说的,他在学校根本不是活跃分子,可能因为对那些忽然站起来喊个什么口号的行为,抱有非常不敬的想法。

  南京请愿没有结果,一九三六年又出来个西安事变。

  时局紧迫,何去何从,摆在了每个大学的面前。校方广泛召开座谈会,征求各方意见。

  品学兼优、全校闻名的胡秉宸,自然在列。就像抗战胜利后,林伯渠老在毛、蒋二人谈判裁军问题前,就此在周公馆召集会议,统一认识,征求意见也召集胡秉宸一样。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胡秉宸总是那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他似乎就是为风口浪尖而生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