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盘(17)

2025-10-10 评论

    事后陈建年把招股书给苏震清看,苏震清是内行,见公司过去三年的财务报表,有几组非常漂亮的数据:公司的销售额和净利润每年都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而且每年的净利润都100%的分红给股东。仅从数据上看,财慧传播是一家快速成长的企业。然而苏震清就销售、成本和利润三个点一问陈建年,就出现了另一幅画面。公司的销售额中充满了水分,销售订单一半以上不是来自客户,而是母公司伪造的。
    原来母公司下单后,就安排一笔周转资金以销售额的形式进入公司。这样,销售额就被做大了。销售额做大后,成本依旧,公司的税前利润就做大了。可是所得税呢?要交税就抬高了做假账的成本。妙的是公司的所得税不用交了,因为公司申请到了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所得税享受5年免5年减半的待遇。卖报纸搞印刷的企业就这样被做成了高新技术企业。每年财慧传播税后利润100%用来分红,这构成了整个假账游戏另外一个关键。公司上市前,母公司是它唯一的股东,税后利润100%分红,等于这笔钱全部又回到了母公司手中,成为下一年再做大销售额所需的周转资金。整笔周转资金在公司内走了一圈,最后以分红的方式出来,然后再进入公司,再出来,如此循环往复,公司的账目也就相当壮观了。
    苏震清知道这样操作是违规的,稍微有点头脑的人就能看出来。但陈建年心疼那一枚20克拉的大钻戒,迟迟不肯放手,后来只得痛吃苦果。
    被“双规”后,陈建年身心如同进了发酵池,继续他人生的发酵。纪委派出的调查组对他不断审讯,但他始终什么都不说。那一枚20克拉的大钻戒价值百万,足够给他定罪了的,调查小组后以那枚钻戒作为受贿的证据交由检察院对他起诉。就在检察院准备起诉时,一个懂得打假的检察官发现那枚钻戒是个假货,其真实价值还不到1000块。他的受贿罪名因此无法成立,其“双规”随即被撤销,整件事情充满了传奇,陈建年自由了。
    自由往往就意味着无依无靠。经过一年多的风风雨雨,陈建年已不可能官复原职了。这次折腾过后,陈建年已被发酵成一个新人。他意识到因为他的坚强不屈而未受牵连的官员各个明哲保身,并未如他当初预想的那样对他进行拯救和安排。上级想让他去人大或政协挂个职,被他婉言谢绝,他对官场已是心灰意冷。
    尽管没了从前权力的依靠,但也少了权力的羁绊。另一种自由度反而较从前大增。陈建年有更多时间考虑下一步谋生的手段,想来想去,他想到了炒股,因为这既和他原来的工作有关,也是他一直努力钻研的领域。再说,那500万股财慧传播也必须处理。
    还没等陈建年想好下一步,轰轰烈烈的“5?19”行情引爆了,科技股带头暴涨,而财慧传播恰恰又有这方面题材,涨得一发不可收拾。凭长期在政府工作的经验,陈建年知道中国股市基本是一个政策市,大的机会由政策驱动,行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一定要见好就收。陈建年果断将手中的500万股全部抛掉,套现近两个亿。如果说被“双规”是飞来横祸,那么这个疯牛行情就是天降横财。就在陈建年抛货后,财慧传播果然开始下跌,他卖出了该股的一个历史最高价。
    有了这两个亿之后,陈建年从事股票投资的信心大增,他准备在这一行做大,让生命再创一次辉煌。他广泛联络以前的各种关系筹集资金,幸运的是他总共筹集到七亿资金,用这笔钱,他成立了一个国内流行的私募基金,并将其命名为“建年基金”。
    陈建年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凭借过去在政府的背景,专在各级政府部门收买内线,靠套内幕消息炒作;二是狙击已上市的公司,先锁定一批经营不佳的上市公司,然后在市场上慢慢收集股票,等筹码收集完成后,再去找主管的政府官员,用包括金钱在内的各种手段将其搞定,让他们公开表态支持其收购行为。到了这个阶段,他进可攻,退可守,既可将公司收购,又可凭借收购公司的烟幕故意将有关消息让权威人士证实,等市场对这家公司充满憧憬而抢购股票时,逐步出货套现。
    陈建年的这种运作模式非常成功,到2001年年底,他的七亿资金就增值到了十亿,以后他吸引了更多的机构资金,就连一些在股市上圈到大钱的上市公司也将资金交给他管理,最鼎盛时,他的私募基金膨胀到了二十亿的规模,成为当时叱咤风云的私募基金老总。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