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定,人称“杨百万”“中国第一股民”,原上海铁合金厂职工,因1988年从事国库券买卖赚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随后成为上海滩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
杨百万何许人也?这要先从两个股海名段说起。
华尔街有一个说法:你如果能在股市里呆上十年,你应该可以不断赚到钱;如果呆了20年,你的经验将极有借鉴的价值;如果呆了30年,你退休的时候必定是富可敌国。
国内股界中人常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这两个说法真要结合中国股市的实践,恐怕不太容易契合。因为中国股市目前还没有30年的历史,富可敌国也好,总要还的也罢,都还不好就这么下定论。但要结合杨百万老哥的人生历练,多少还算有个说法。杨百万历经几轮牛熊,虽然还进出股海,但现如今已经被人评为“靠讲课、卖书、卖软件赚钱,做的股票尽赔钱”。
姑且不以成败论英雄,实事求是地讲,杨怀定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前辈。注意,特别注意:杨怀定先生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中一路拼杀过来的人,既是中国特色,就不可单纯用西方那一套成熟理论来运作,而且这个特色以后还会延续很多年。
杨怀定的故事,中国散户几近耳熟能详了。1950年生人,一直在上海铁合金厂当工人,工资先是每月36元,后来涨到了每月53元。1988年春节,杨怀定38岁,厂里仓库丢了一吨多铜材,因为杨怀定妻子承包的电线厂所用的原料是铜材,杨怀定一下子成了重点怀疑对象。后来,虽然小偷被抓住了,冤情被洗刷了,但杨怀定心里总有点不舒服。1988年3月,他辞职了。
辞职后,杨怀定便投身到了买卖国库券的生意中。1985年期的国库券开盘价104元,利息率15%。站在交易所门口的杨怀定,心里开始盘算起来。今天带来了20000元,如果20000元全部买下,一年就有3000元利息。而存在银行的利率是5.4%,全年利息1080元。那多出来的近2000元,远远超出工厂的工资。于是,他果断地把带去的20000元都买了国库券。
后来,杨怀定描述当时的心情时说:“买是买了,但心里忐忑不安,害怕跌。下午就迫不及待地跑去交易所看行情,一看,发现涨到112元了,我赶紧卖了,赚了800元。”一年的工资到手了,杨怀定心放宽了些,又开始突发奇想:如果我能把104元的国库券买回来,再以112元的价格卖出去,不就可以赚钱了吗?由于当时全国已有七个城市开放了国库券交易,杨怀定决定打听一下其他城市的行情。“那时候国库券行情属于国家机密,但当天的《解放日报》报道了上海的开盘价和收盘价。依此类推,各地的党报一定会报当地的行情。”
杨怀定立即跑到上海图书馆,翻看全国各地的党报,终于查到安徽合肥当日国库券开盘价94元,收盘价98元。
于是,他连夜去合肥,一个来回,20000元的本钱一下子变成了两万二。跑了几次以后,杨怀定尝到了甜头。之后,杨怀定来回穿梭于山西、福建、河南等地,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把国库券源源不断地搬到上海,一年就赚了100万元。在20世纪80年代,对许多人来说,成为万元户是遥不可及的目标。杨怀定发了,“杨怀定”这三个字也渐渐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杨百万”却名动天下。资金量做大后,他不再亲自到外地跑了,雇了几个人在全国各地跑,他坐在上海用电话遥控指挥。
这些人每到一地,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听当地的国库券行情。杨百万说:“用现在的话讲,我就是买信息。我变成信息中心,知道哪里价格最低。我指挥他们从最低的地方开始依次买进,越买差价越小,最后回到上海卖出。人换
班休息,资金不闲着,每天在滚动、膨胀。”
说到这里,再提一提当今成天仰望着大盘胡思乱想的亿万股民,中间有不少人经历过那个时代,但都没能成就自己的百万神话。探究其中道理,莫不是因为缺乏一种素质,比如胆商?
作者本人以前做过频繁买进卖出的小股民,做过职业机构的操盘手,对普通股民的心态非常了解,并且有条件从不同角度看待一些错误的交易心理。谈到“胆商”二字,不妨先提一下股民大众的某些错误心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