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不用分红给你的时候,把财报做漂亮一点,要分红的时候,把财报做难看一点。不喜欢,你可以用脚投票呀!你割了肉,我就往上拉。
林园是把市盈率和成长性结合起来看的。成长性简单说就是企业持续赢利的能力,这是投资股票获得复合增长的重要前提。所以,林园强调要能算清三年的账。
林园选择股票的标准是:假如他选择的股票市盈率是20倍,如果他能确定未来三年该股的复合增长在20%以上,一般情况下他会考虑买入。即市盈率倍数等于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的最低百分比数。
赢利增长是股价上涨的动力。如果没有赢利的增长,投资者就会缺少购买的动力。即使股价偏低,也只能指望其股价实现恢复性上涨,而不能持续上涨。这就是为什么熊市中都能有不断创新高的股票,而那些不能持续增长的股票在熊市氛围下就会吞掉你的投资收益。这也是不管指数涨跌,永远敢于满仓的一个原因。
b.现金流越多越好
次贷危机期间,美国一些公司陆续向联邦法院申请《破产法》第11章的破产保护。不过,从利润表上看,这些公司一直在赢利,产品质量也不错,客户也没有丢失。赢利的公司怎么还会破产?
当一个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到期债务时,就会发生债务危机。如果生产型公司长时间地让产量远大于销量,或者销售型的公司不断延长客户的付款期限,对应收账款失去控制,即使公司出售的产品赢利,销售产生的现金流入也可能并不足以赶上生产和投资所需的现金流出。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公司的成长性破产。
现金流对于企业,就像血脉对于人体,只有血液充足且流动顺畅人体才会健康,良性现金流可以使企业健康成长。企业若没有充足的现金就无法运转,更无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上市公司利润包装、盈余操纵愈演愈烈的今天,如果只重视预期的利润,不关注现金流,就等于失去了发展经营之本,再精妙的管理方案也会付之东流。
林园喜欢赚钱多、现金流充沛的公司,同“有钱”的公司打交道不会错,就是要“傍大款”,因为这样的公司随时可以利用手中的“现金”搞点“意外”。
c.选择历年分红额比集资额大的公司
假如把上市公司当成一个造假集团,不难看出,除了流入流出,别的都可以造假。因为大股东往往还兼任或有代理人任职企业高管,企业赢利了,可以给高管发高额的奖金和工资。因此,分不分红对大股东而言,并不影响他过高品质的生活。企业亏损了,则会摊薄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赚了钱,有权分配的人会分多点,亏了钱,当然由全体股东分摊。因此,赚钱的时候,上市公司肯定不会分红,但会给高管发很高的奖金,而剩下的利润则累入资本公积中,或提计超额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亏损的时候,当然也不会分红,为保证现金流的充足,他们会提出增发、配股等种种再融资的方法。这样的做法是否道德不难评论,但从现行的法规上却也无法追究。正因为这样,才迫使散户股民只能在股价的波动中对赌,获得投机回报。
这样一来,历年分红额比集资额大的公司就更显难能可贵了。分红是最难造假的。一家有希望的上市公司绝对不是依靠不断圈入资金来支撑的,如果上市公司的发展只能依靠外围资金的进入,那就是一场赌博,因为里面的细胞只会吸收营养,不会进行细胞分裂。分红额大于集资额就说明这个细胞能分裂,能使投资人的投资稳定增长。
B抓指标股:未来价值中枢
不少指标性的股票估价合理,甚至严重低估,由于这批“权重股”的盘子都非常大,不利于炒作。其股性在未被激活之前会很不活跃,股价也许今天涨了,明天又跌了,总感觉赚不到钱。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投资者心中需要有大时空观、大格局观。就以招商银行、贵州茅台为例:每次行情来了,招商银行、贵州茅台肯定涨不过疯狂的题材股、概念股,但从三五年,乃至上十年的大周期来看,其股价表现都是优于大市的。
买入这批“权重股”实际上等于买入大盘指数,虽然绝大多数投资者按年计他们的投资收益是比大盘指数要低的,但如果能有效跟踪并略超指数,长期来看,收益就已经很好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