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这批日本中学生是来干什么的吗?”我问,顿时觉得好笑又可憎。
两人说他们并不清楚,只是执行上级命令。
我说:“他们是来哀悼南京大屠杀的三十五万遇难中国人的。”
他们没有搞清这个消息和他们执行公务有什么相干。
我很想再问他们一句:“你们知道那三十五万南京人是谁杀的吗?”但我控制了自己的尖刻。闹到最终他们也没放我的计程车过去,我只得拎着沉重的行李在炎热中走到酒店门口,那儿停着大轿车和小轿车,是会议用来送与会代表去机场的。
最后的这个小插曲又使我想到很多。在世界上,我们的民族大概属于灾难最深的民族之一。经历这么多灾难却仍然能保持如此之高的人口基数。似乎每个灾难深重的民族,都有高于其他民族的人口基数。似乎愈经摧残,人丁愈旺;愈是战争、饥荒、贫穷,愈是生养繁衍得不可收拾。于是就有了“中国人是杀不完的!”这样一句豪言壮语,也就有了“砍头只当风吹帽”、“杀人不过头点地”之类的对残忍的浪漫化接受。这些统统成了我们善良、宽容的组成部分。有人说,德国人因杀犹太人而真诚忏悔了,日本人为什么连错也不认?德国人的忏悔,是跟犹太人认真、负责的对待历史的态度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要想结清一笔债务,债权人和负债者双方都必须认真、负责,必须合作。而“砍头只当风吹帽”之类的浪漫语言;不可能不影响我们民族对生命价值的态度,进而影响对于生命权利(人权)的态度。假如我们对于自己的生命价值都如此不珍视,抑或过分慷慨,我们又能到哪里去讨人权呢?
——在WilliamsCollege演讲之中文版
    试着想象一下:一八六〇年—一八七〇年的旧金山,通常在马路上出现的总是新面孔,一些远航而来的海员,一念之差便决定留在陆地,中止航海生涯;而严重缺员的各艘邮轮或货轮不得不以绑架为手段,将一些当地的、并无航海经验的青、壮年,抑或老年男子掳上船,迫使他们开始苦役般的航海生涯。在那时的字典里,上海(Shanghai)是个动词,就是指这类被迫的、遥遥无期的,甚至有去无归的远航。上海这个地名,也曾像中国一样,代表最远最陌生的目的地。
    再想象一下:这座粗略搭建的离太平洋最近的城市,挤满各种族的人——以男人为主,人们从各方向、各国度扑来,因为MrSutter在一八四八年宣布:此地有黄金。赶来淘金的人们来得太急,把秩序、道德、政治、宗教,连同他们的真实身份,或好或坏的名声,以及他们或大或小的犯罪纪录一并留在身后。这些人甚至是从不洗衣服的,因为仅有的几家中国洗衣店没有足够的劳力,必须把成船的脏衣服航运到中国,洗毕熨就,再运回来至少也需三个月,而三个月后这些衣服多数成了无主的了;一些人失踪了,一些人离去了,一些人改名更姓了,一些人干脆停止了存在。因此中国洗衣店老板们通常只得把无人认领的衣服挑往当铺。到处是当铺,那里有无数来历不明的珍宝和垃圾,那里是物资循环和资金周转的枢纽。
    再想象一下:这个男人的城市里最先出现的女人们,她们不是随自己的丈夫和家庭来的,她们同样有一番历险的抱负。既然男人们把宗教、道德都远远留在故乡,那么有关娼妓的概念,也未被他们随身带来,因此当一个美丽的娼妓穿行于闹市,人们都停下无论多忙乱的脚步和动作,向她行注目礼,有人竟优雅地微微掀起礼帽,仿佛他们并不清楚伯爵夫人和娼妓的区别是什么。
    这就是人们称之为BarbaryCoast的北部加州。这就是我小说的女主角扶桑的生态环境。那样的生态环境不像真实的,而近乎魔幻现实主义式的(Surrealistic),因此在这里找金子的同时,更是在寻找Fantasy(魔幻)。
    请再进一步设想:在这样一块充满魔幻(Fantasy)的土地上,出现了一群梳长辫子的男人和裹小足的女人。他们是远涉重洋而来,以一根扁担挑着全部家当,在城市的东北角落建立起一种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没有教堂,因此这些矮小单薄的黄面孔被称为男异教徒或女异教徒(HeHeathenorSheHeathen)。这些有着三寸金莲的中国女人都是娼妓。因为美国当时的移民法不允许中囯男人携带妻子入境,于是大量的中国女人走私入境。唐人街是以它的洗衣店、烟馆、饭馆、妓馆形成它最初的规模。这些步态扭捏的年轻东方女子使这个满是Fantasy的城市又添一层Fantasy。不难想象那些白种男童第一次见到这些中国娼妓的情形。在一些史料中,记载着一八七〇年,政府对八岁至十四岁的白种男童进行了普查,发现其中有两千多人与中国妓女有染,多数男孩是从中国妓女那儿初次得到性经验的,这些男孩对中国妓女的喜好,是因为她们属于遥远、陌生的另一个世界,故而她们便显得新奇。他们对中国女子的造访,仿佛实现了他们到遥远国度探险和旅行的梦想。正如这些男童,整个城市对于这种漂洋过海而来的文化不能够懂得,只能猜测。在旧金山东北角落逐渐形成的唐人街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个谜,是个疑团。他们自闭的社会结构,自给自足的饮食起居,奇特的衣着和装饰,使人们好奇同时亦疑惑,欲接近却又排斥。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严歌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