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常例,这两道折子应该送内阁拟旨。”
“这个我家主人懂得,只是这里头的道理很明显,”说到这里,徐爵觑着张居正(112)神色,小心翼翼说道,“方才游七所言,虽然触犯了张先生的家规,但他道出了个中症结所在。”
张居正(112)默不作声,沉思一会儿,问道:“李贵妃知道这两个折子吗?”
“知道,”徐爵点点头,声音压得更低,“她也没了主意。我家主人看透了李贵妃的心思,对这两件事情的处理,她都同意折子上所奏之言。”
“这正是高拱的厉害之处。”张居正(112)在心里说道。但他依然不显山不显水地问道:“冯公公是怎么想的?”
“我家主人感到十分为难,如果拟旨准行,则让高拱抢了头功,从此事情就不好办,如果驳回折子,又怕得罪李贵妃,日后更难办事。我家主人苦无良策,只得派我来这里向先生讨教。”
徐爵本想把事情说得委婉一点,但面对张居正(112)深藏不露的眼神,他不免有些慌乱,因此也就赤裸裸地说出了冯保的为难。其实,他就是不如此直说,张居正(112)也清楚不过。听罢徐爵的陈述,他伸出指头,漫不经心地叩动着面前的花梨木茶几,沉吟着说:“其实,这两件事都不难办理。”说着,示意徐爵走近前来,细声细气与他耳语一番。徐爵听罢,不禁眉飞色舞,连连说道:“好,好,依先生之计行事,他高胡子就会偷鸡不成反丢一把米。”
张居正(112)眉头一皱,轻轻拍了一下徐爵的肩膀,提醒道:“徐爵,你家主人如今已升任大内主管,你这位当管家的,凡事要紧开口、慢开言,常言道,小心不亏人。”
徐爵立忙收了兴头,小心答道:“张先生的叮嘱是至理名言,小的当铭记在心。还有一件事,我家主人让我告诉你,今天通政司转来了湖南按察使李义河的手本,奏报前两广总督李延在衡山自尽。”
“哦,有这等事?”
张居正(112)装出大惊失色的样子,徐爵幸灾乐祸说道:“这个李延,是高胡子的得意门生,他这一死,高胡子的阵营里,便少了一条走狗。”
“李义河的手本还说了些什么?”
“其余倒也没说什么,仅仅奏报了李延的死讯而已。”
听徐爵如此回答,张居正(112)也就放了心。看来李义河是个有心人,他把此事的底牌全都告诉了张居正(112),对朝廷那边只是敷衍了事地上了一道公文。
张居正(112)瞥了瞥茶几上那只空无一字的信封背面,似乎要说什么,只见小校又敲敲门,进来禀告:“张大人,内阁中书马从云求见。”
马从云接替韩揖在高拱值房当值。他为何此时此地突然出现?张居正(112)眉棱骨一耸,对小校吩咐:“你让马大人在外头稍坐会儿,听我的传呼进来。”
“是。”小校躬身退下。
不等小校的身影在回廊上完全消失,徐爵就满脸狐疑地说道:“马从云不是高胡子的心腹么,他怎么来了?”
“你不要管这些闲事,”张居正(112)阴沉着脸说,“此处非久留之地,我也不留你吃饭了,你去喊上游七,回廊这头,还有一道门出去,你们俩赶紧离开。”
徐爵点点头,也不再说什么,闪身出门邀游七走了。张居正(112)收拾好李幼滋的密札,这才传话让马从云进来。
“张大人!”
随着这一声喊,身材颀长穿着六品官服的马从云已跪到张居正(112)面前行礼,张居正(112)伸伸手示意他坐下,马从云坐在刚才徐爵坐过的那把椅子上,一双眼睛滴溜溜朝屋子四处张望,这一动作引起了张居正(112)的不快,他压着性子问道:“你怎么来了?”
“首辅有急件让我送给张大人。”
说罢,马从云从随身带来的锦囊里抽出了一份黄绫硬面的题本,张居正(112)接过一看,封面上写了四个鹌鹑蛋大小的苍劲楷书:“陈五事疏”。一看就是高拱的手迹。张居正(112)一页一页翻读,嘴中不时叫好,不过片刻读完,他合上奏折,问马从云:“元辅让你送来,是否是征求我的签字?”
“正是,”马从云背书一样说道:“首辅说,皇上以十岁冲龄登基,于政体多有不熟,先帝弥留之际,曾把三位阁臣召至榻前,亲授顾命,现在,三位内阁顾命大臣须得戮力同心,辅佐皇上,廓清政体,明辨国是。”
张居正(112)心里头明白,这份《陈五事疏》是针对昨日任命冯保为司礼监掌印的那道中旨而来的。连同徐爵刚才提到的那两份奏折,都是高拱一手策划的攻势。旨在取悦李贵妃,扳倒冯保。平心而论,张居正(112)很是佩服高拱高明的政治手腕,他欲除政敌,步步为营,步步都是好棋。对手稍一不慎,就会落入他精心设计的陷阱而俯首就擒。凭以往的经验,他知道这仅仅只是开始,山雨欲来风满楼,好戏恶戏都还在后头。此情之下,他张居正(112)很难做局外人,高拱也不允许他做局外人。这不,大老热天,让马从云急急如律令把这份《陈五事疏》送到天寿山来让他签字,就是要把他拖入这场斗争,联合向冯保发动攻击。好在张居正(112)早已看清了这场斗争的性质,并把自己在这场斗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审时度势进退予夺等大事都已思虑清楚,所以事到临头并不慌乱。他起身到里屋,启开书僮随身带来的墨盒,毫不犹豫地在高拱、高仪之后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熊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