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李伟峰回路转,他后半生的荣华富贵都通过这件事开始了。在李彩凤为裕王生下朱翊钧之前,裕王还有两个儿子,但都没有成年就夭折了。裕王登基成了穆宗皇帝,立即册封已有了都人称号的李彩凤为贵妃,接着又册立朱翊钧为太子,母以子贵,父以女荣。作为穆宗皇帝的岳父,李伟于隆庆元年就被封为武清伯。不到十年时间,他由一个满手老茧的泥水匠变成了声名赫赫的显贵。搬进皇上御赐的大宅子住下,过起了锦衣玉食,仆役成群的贵族生活。开头李伟还真有点不习惯,他毕竟是个劳动人,一天不码砖块儿手就痒。但时间一久,他也就适应了老国丈的身份。知道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见了什么人摆什么样的谱。知道他底细的人都道这位皇亲变了一个人。但也有一样没有变,那就是爱钱如命,且始终不忘“富时莫忘穷”的古训,日子过得十分悭吝。自李贵妃在宫中得宠之后,身为老国丈的李伟,只要逮着机会,三天两头就会跑进宫中变着法子讨封赏。李贵妃尽管心存孝悌,但对老父亲的苛求依然感到难以招架,因此常常避而不见。自隆庆皇帝驾崩以来,差不多两个多月父女未曾私下见面。今天父亲赶来昭宁寺相见,李太后尽管知道父亲的特点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但心里头还是高兴,这是因为她如今已晋升为太后,与以往相比感觉自有不同。
李太后原打算礼佛一完就回宫,现在当着父亲面说不出口要走,遂临时决定在庙里吃一顿斋饭。好在冯保事前已作了安排,让御膳房的火者带了食品随辇而来。不多时就备齐了一二十样精致素菜。父女俩在客堂边上一间特为大施主备下的香积室里一边用餐,一边叙话。李太后在宫里多年,已学会了矜持,吃饭时慢嚼细咽,并不多言。只是李伟一直絮聒说个不休,议论家常,都是陈芝麻烂豆子旧话。他本想借叙旧来联络父女感情,谁知李太后嫌父亲嗦只顾低头用膳,一俟放下碗筷,就即刻回到客堂喝茶。尽管有父女名分,但女儿毕竟是太后,所以李伟生不得闲气,胡乱扒了几碗饭,也回到客堂里来了。
“爹,你还有啥正事儿要说?”李太后问。
李伟今日来找闺女,的确有件正经事儿。却说昨日晚上,大约有四五个四品以上的京官大员上他家拜访,领头的便是礼部左侍郎王希烈。这些人凑了一千两礼银送给他,老国丈见钱眼开,立马就和这帮官员热乎起来。言谈中,王希烈把话题引到胡椒苏木折俸上头,他说:“武清伯大人,您的外孙登极当了万岁爷,您的闺女如今已晋升为皇太后,按常例,这样天大的喜事,应该给文武百官封赏,可是如今,咱们不但没得到一厘一毫的赏银,反而连本来应该得到的月俸银都变成了胡椒苏木。明事的人,知道这是新任首辅的主意,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皇上寡恩呢。”一听这话,李伟气不打一处来,因为他这个老国丈,这个月拿的也是胡椒苏木折俸。顿时他把大腿一拍,大包大揽地说:“你们也甭牢骚了,连咱拿的也是胡椒苏木,你看邪不邪,明儿个,咱就去找闺女。”
这就是李伟今日来昭宁寺的理由,现在见闺女主动问话,他就知道机会到了。
“咱就等着闺女这句话,”李伟把小火者送上的茗汤一口气喝了,抹着嘴说,“你升了太后,满京城都是喜气洋洋的,可是咱家,虽然门口也应景儿挂了一大溜红灯笼,却一天到晚闹得鸡飞狗跳墙。”
“这是为的啥?”
李伟叹口气,哭丧着脸说:“还不是你那不争气的弟弟,成天跟我闹别扭。”
李太后的弟弟李高,今年也有二十六岁。李伟受封武清伯的同时,李高也封了个锦衣卫千户。从此拿着朝廷俸禄养尊处优不干事,还结交京城一帮恶少滋扰生事,李太后对这个弟弟很不满,曾多次切责,现在听父亲这么一说,不由得双眉蹙起,问道:“他又发什么疯?”
“发什么疯?”李伟连连叹气,说道,“你弟弟说,‘姐姐如今是太后了,可是你这当爹的,还有咱这当弟弟的,不但没沾上一点儿光,反而连月俸银都搞掉了。’”
“怎么,你们的月俸银也没有了?”李太后大惊。
“是啊,”李伟怒气冲冲,“宗人府给咱送上门的,也是一大堆没用的胡椒苏木。”
李太后心里头咕哝了一句:“张居正(241)是如何办事的?”但表面上她却恼着脸一言不发。
李伟继续说道:“昨儿个,我将宅子后头的花园清理了一下,什么这花那花的,也不管珍贵不珍贵,统统铲掉。”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熊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