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516)

2025-10-10 评论


  张四维语气中带着明显的嘲弄,吕调阳白了他一眼,咕哝道:“皇上这道旨意,考虑欠妥。”

  “为何?”张四维问。

  “太仓银用于国事,若调去赏赐内臣,岂不变成了皇上的私房钱?”

  “是呀,此旨一出,定会招致非议。”

  “如此说,不谷须得写一道抗疏。”

  “写给谁?”

  “写给皇上。”

  “吕阁老,葫芦在墙上挂着,您何必非要摘下来挂在自己脖子上呢?”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皇上的第一道口谕,你忘了吗?”

  “哦!”

  吕调阳好像被人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张四维冷笑一声,悻悻然说道:

  “说到底,皇上只信任首辅一人,咱们在内阁,都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是呀,”吕调阳长叹一声,凄凉言道,“不谷老了,不中用了,明日就给皇上写折子,请求致仕回乡。”

  “吕阁老,皇上对你还是信任的,不然,怎么会问你谯楼上的钟声呢?”

  “如果首辅在,皇上就不会问我了。”吕调阳枯涩的眼眶忽然湿润了。他垂下脑袋闷了半天,又抬起来问,“凤盘兄,皇上要银子,你说这事该如何处置?”

  “这样大的事情,你我怎能作主,还是让首辅作主。”

  “他不在啊?”

  “这个好办,”张四维讪笑着,眼眶里射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刻毒的光芒,“按皇上的旨意,凡有重大决策之事,将奏折移文等一应公函,一律六百里加急传给首辅。”

  吕调阳想了想,摇摇头叹道:“看来,也只有如此办理了。”
 
 
 
 
 



半上午时分,一乘八人抬大轿行进在新郑县通往高家庄的乡间泥路上,大轿里坐着的是张居正(516)。他是昨天夜里赶到新郑县的:从河南府南下南阳府,新郑县并不在必经之路上。张居正(516)之所以绕来这里,为的是拜会他内阁多年的同事,于隆庆六年因触怒李太后而被迫致仕的首辅高拱。这高拱与张居正(516)曾经是心心相印的政友,后来又成了你死我活的政敌。打从隆庆六年秋,张居正(516)在京南驿设宴为高拱饯行,两人不欢而别后,一晃六年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世事推移星回斗转,当年的恩怨已淡为云烟。如今,已稳稳踞坐在首辅宝座上的张居正(516),常常在不经意问想起高拱:毕竟,他们曾经惺惺相惜。去年冬,他的两个儿子敬修与嗣修南下奔丧,他曾嘱他们两人代他到新郑县参拜高拱并赠送礼物:后来,他接到敬修的来信,言已去过新郑见过高世伯,只觉他音容憔悴,身体非常不好。得到这个消息,张居正(516)更是动了恻隐之心。这次南归葬父,他决计亲自到高拱的故乡走一趟。

  昨天赶到新郑县时,天已尽黑。张居正(516)遵循当地“夜不访客”的习俗,遂在驿店里安顿下来。今天一早,他便把大队仪仗兵马留在县城,只带了简单随从,望高家庄迤逦而来。

  不知不觉已经离京半个多月了。再过几天就是立夏,愈往南走山河大地愈是葱茏可爱。这中州地面,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已是青苗没膝。青青的麦浪上敷着一层薄薄的白雾,那是郁厚的地气在升腾。阳光穿过白雾,空气中浮漾出若有若无的淡紫。在这如梦如幻的色彩中,小精灵一般的呜禽们在充当大地的歌手。叫天子呼啸着钻入青空,鶺鸰贴着麦穗掠翅儿飞行时,总是显得有些拘谨,它们的活泼还不如蜻蜓呢。鹌鹑在土垄间漫步,斑鸠在开着槐花的树上长一声短一声地啼叫……

  穿行在这样如诗如画的风景中,张居正(516)却无心欣赏。自那天夜里,他在真定府举办的接风宴上收到第一份内阁传给他的急件,兹后几乎每一天他都要收到一大包各种各样要他阅处的文件。现在,他的轿子里还放着那一颗万历皇上赐给的银印哩。这银印上镌刻着“张首辅印”四字。凡他传回北京的函札,只要盖上这方银印,都必须六百里加急送呈御前,这样的密奏之权也是特例。张居正(516)既为之高兴,亦为之心烦。最让他棘手的,还是皇上要从太仓调用二十万两银子的事。在他的印象中,小皇上一贯严于律己深明大义,凡有吃不准的事情,总是事前征求他的意见,然后再按他的建议下旨。却没想到他离京才不到十天时间,皇上就擅自主张向户部要钱,而且口气强硬不容商讨。张居正(516)立刻感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皇上开始自己作主了。因在旅途中,他无法就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作出全面的判断,亦不能写揭帖请求皇上召见,当面向他说明太仓银不可随便调用。但凭着多年的执政经验,他知道此事不可与皇上硬抗。他毕竟已离开了京城,这时候若得罪了皇上,旁边再钻出什么人来撺掇几句,他可能就再也回不到紫禁城中了。而且,吕调阳虽传来圣谕,却没有只言片语申述自己的态度,这本身就说明问题——内阁中的辅臣,一个个肩膀都是歪的,没有谁肯承担责任。思来想去,他决定先让户部划拨十万两银子出来给宝钞库,以满足皇上的要求。余下事情待他回到北京后再作处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熊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