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八方(22)

2025-10-10 评论

    汪亦适见郑霍山刀枪不入,再说无益,叹了一口气,悻悻地走了。
    第三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学习班接到命令,投诚军官按自己专长和意愿,填报分配工作申请表。汪亦适毫不犹豫地给自己填报了“行医”的志愿。没想到结果来得这么快,当天下午,就来了几辆大卡车,把投诚军官学习班的人全部拉回到皖西城里。让汪亦适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他和另外几个投诚者被卡车送到了他前不久才离开的杏花坞,他又回到了医科学校。不过这里现在不叫医科学校了,而被整编为解放军的荣军医院了。因为百废待兴,为了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皖西城军管会临时成立了个荣军医院,暂时隶属皖西警备区。
    晚饭后大家都被集合到礼堂里开会,主席台上明晃晃地坐着一排解放军的首长,肖卓然赫然跻身其中。皖西城军管会主任兼皖西警备区政委陈向真宣布荣军医院成立,然后念了一串干部任命名单,肖卓然是荣军医院的副院长,程先觉为医院的业务股长。陈主任还宣布,所有在皖西城解放战争中,主动起义或投诚的原国军江淮医科学校的师生,经过甄别,没有反动行为,积极拥护新政权,均可参加解放军,分配在荣军医院各个科室工作,军龄从即日算起。汪亦适又惊又喜,他没想到他还可以在解放军的医院里工作,更没有想到他还可以参加解放军。荣军医院虽然是军队医院,但编制是暂时的,性质属于半军半民,行政暂编在警备区管辖,服务范围囊括皖西地区党政军民。
    这一夜,汪亦适睡得很不踏实,兴奋得辗转反侧。虽然他在三十里铺过的是半囚禁的战俘生活,但是经过管教人员对他们组织的学习,加上道听途说,也知道解放后的皖西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待汪亦适他们回到杏花坞,城市用电用水恢复了,工厂的大烟囱开始冒烟了,青石铺就的街面上,家家张灯结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时候汪亦适才惊出一身冷汗,庆幸自己那天上午没有感情冲动,没有拒绝到投诚学习班报到,庆幸自己走上了一条新生的道路。对比郑霍山,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了。这边已经发放了解放军的军服,那边郑霍山和楼炳光他们还要继续脱砖坯。
    半夜里睡不着,汪亦适便爬起来试穿那身新军装。老实说,解放军的军装远远没有国民党的军装气派挺括,有些臃肿,而且料子很差,无非就是白洋布染上蜡黄,但是因为感觉不一样,汪亦适还是觉得新奇。他穿着军装在房间里来来回回走了几趟,把同屋的方得森和盛锡福都给吵醒了。盛锡福不高兴地说,汪亦适,你是怎么回事,你是升官发财了吗?汪亦适说,我干吗要升官发财啊,我高兴我可以拿听诊器看病了。盛锡福说,你别高兴得太早。我们这些人,虽然参加了解放军,但肯定都是监督改造的,想拿听诊器,恐怕为时尚早。方得森把脑袋钻出被窝说,老盛你说话当心点,不要给自己找麻烦。盛锡福说,我说什么了?我什么也没有说。解放军没有把我们划到反动派阶层,对我天高地厚了。我又没有说怪话,我当心什么?方得森说,那你说什么监督改造的话?肖卓然亲口对我说的,穿上这身军装,我们就由同学变成同志了。盛锡福说,同志也有远近亲疏啊。你看我们这些人,地下党当大官,起义者当小官,我们这些投诚的,当群众。既然是群众,那就要接受领导,这是事实吧?方得森说,接受领导不等于监督改造,你不要混淆逻辑。汪亦适说,监督改造也好,接受领导也好,我认为都是我们的福气。我们学医的,只要安分守己地把分内的事情做好,对得起老百姓,这就是我们天大的造化。
    第二天早上,汪亦适好不容易才迷迷糊糊睡着,忽然被一阵清脆的军号惊醒。大家手忙脚乱,鸡飞狗跳地穿好新军装,跑出门一看,队伍已经开始集合,然后是分班报数,再然后就齐步走、跑步。新的生活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在汪亦适的心里,天空是那样的晴朗,云彩是那样的鲜艳,远处的山川是那样的苍翠,近处的小河是那样的清澈。走在队伍里,他情不自禁地跟着哼起了歌——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肖卓然没能到军管会工作,而是到杏花坞当了医院的副院长,这使他多少感到有点失落,但这失落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医院的院长是老八路丁范生,正儿八经的野战部队团长,如此算来,他这个副院长也算是副团级了,在他这个资历上,已经是相当重用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徐贵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