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28)

2025-10-10 评论

    回到家里,妻子舒晓雯还没有回来。家里一老一少两个客人互相配合着,已经把饭做好了。韩子歆同客人打招呼的时候,脸上不由自主地多了一些春风,并劝说老客人歇着,自己又同年轻的客人联袂做了一道芫爆鱿鱼卷,还把春节期间单位发的六只大对虾给煮了,以至于妻子回来之后吃了一惊,问他是不是在路上拣到存折了。韩子歆笑笑说,拣到存折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照样得落实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妻子不解,又问道:那你干什么这么兴师动众,又炒鱼又煮虾的?韩子歆说:不拣到存折就不能吃鱼吃虾了?别的没啥,就是改善伙食。
    因为家里毕竟还有两个客人,妻子就不再说什么了。
    这天晚餐,形势较好,韩子歆还开了一瓶老家的函河大曲,跟老客人对饮了差不多有半斤。妻子在一旁看得纳闷,料想丈夫今天有好事,现在不说,也憋不到明天,到了床上略施雕虫小技刁难他一下,不由他不从实招来。
    韩子歆和舒晓雯都不是北京人。靠着有点舞文弄墨的小才气,韩子歆于六年前调到北京环境保护部门下属的某办公室当了一名文牍小吏,做案头工作,属于翻身农民一族。舒晓雯是个教师,原来在老家省城教初中化学,工作也不难安排,就一同进京了。虽然都在清水衙门里供职,但小日子还是够过。
    这个家庭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比较开明,政治上韩子歆负主要责任,但韩子歆的政治责任主要转移到外交上了,他的老家和原来工作的那个地方是个贫困地区,韩子歆虽然是一介寒儒,但毕竟工作单位占了个国家机关的边,不明底细的人认为韩子歆能从穷乡僻壤一步登天调到北京,想必是很有背景的,所以,老家县以下的官员到北京来,大都要同韩子歆联系。偏偏韩子歆是个很讲面子的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韩子歆曾经对内发表过宣言,朋友来了有好酒,只要找上门来,一律接待,就算喝的是二锅头,脸上的表情也应该是茅台的档次。韩子歆对舒晓雯说,尤其是穷朋友穷亲戚来了,更要重视。他们来找咱们,求咱办事,想省点钱在咱家吃住,说明他们看得起咱们,也说明咱混得还不算太差,不然就该咱求人家办事到人家家里吃住了。咱好歹到北京工作了,人家热巴巴地贴着咱来,咱苦点抠点也不能冷落了穷乡亲。
    舒晓雯生长在城市里,不像韩子歆是彻头彻尾的农家子弟,起先对韩子歆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最初几次连续接待几批客人,累得心力交瘁。好在两个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至多也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近墨者黑,磨合的次数多了,舒晓雯慢慢就适应了,韩子歆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模范行为和在这方面自成体系的理论,她是充分领教了的。
    如此一来,这个家就常常有点鸡飞狗跳的动静。来了客人要吃要住,官方公干的住宾馆吃饭店,但穷亲戚穷朋友来了就要在家里垒窝搭铺。好在单位住房解决得比较好,给韩子歆分了二室一厅,虽然在市区边缘,但是面积较大。现在流行厅大卧室小,韩子歆却有自知之明,根据自己老家来人较多的实际情况,逆潮流而动,将十八平方米的厅间一分为二,用木板隔开,靠窗的八平方米安一张双人床,供刚读小学的儿子韩得翰起居,也同时为接待老家来的孩子提供准备。寒暑两假,客人最多,韩府于是就有了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和少儿宿舍之分,双人床单人床再加上钢丝床,安置七个八个没问题;然后把床上的席梦思垫扯下来,每间屋里都搭上地铺,再安置七个八个还不成问题。吃的问题就更好解决,上班之前去把菜买回来,吃完早饭该上班的上班,该办事的办事。中午或者晚上,谁先回来谁做饭。有的朋友明明是公出办事,偏偏放着宾馆不住,香的辣的不吃,硬是要跟韩子歆挤在韩氏的男生宿舍里,白天办事,晚上喝酒,夜里聊天,倒也很有穷快活的味道。
    在经济体制上,按分工是舒晓雯负主要责任,但她的实际工作就是负责采买。她的工资比韩子歆稍高,将近千元,按计划或视情况,全部或大部存入银行,为儿子积攒一点底子。韩子歆每月领了工资,原封不动全部上交,担负生活开支——实际上就是吃喝开支。韩子歆每月还有五十到五百元不等的“润笔”,则无论多少全部作为生活补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徐贵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