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帮助(33)

2025-10-10 评论

    其二是大道的本体、本容与本源的统一。大道既是世界的本源、发生,初始化也是世界的本来面貌、本来质地的最高最广泛的概括。有的大学者(如冯友兰)讨论的是道之为物与道之生物的区分,认为老子在此章中讲的是道之为物,即道的本体本容,而不是讲道者万物之源也。其实,对于老子来说,对于东方式的本质主义与一元崇拜来说,这样的区分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同样,在《老子》一书中,他强调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为物就是道之生物,甚至于我们也不妨考虑研究物之生道的命题的有效性。物是万物,道是那个最最精彩的一。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在郭沫若的诗中也曾歌颂过一的一切与一切的
    一。对于老子来说,道既是抽象的,又是如宇宙微粒一样的具体的。为什么叫惚恍?就因为它统一了本源、本原与本体。
    其三,它统一了道、德、天、自然等概念,一而同之,强调了它们的同一性与唯一性。当然这里也有一点破绽,因为老子否定过德,就是他讲的“失道而后德”,也可以为之打一个补丁:他后来强调的与大道一致的不是一般的德而是玄德——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他否定的则是带有人为色彩、人工推行色彩的所谓德。
    其四,它忽略了、超越了物与心、客观与主观、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差别,也统一了人们对于世界与人类的基本认知。就是说不但大道与世界与万物可以统一,与人也可以统一。一个圣人,一个得道之人,他的豫兮、犹兮、俨兮、涣兮、敦兮、旷兮、澹兮、混兮以及其他诸方面,本身就是道的作用与道的证明,他就是道的载体。
    第三,老子的这些认识,既是先验的也是概括的与经验的。他自以为可以超越先验与经验的分野,超越(宗教)信仰、哲学、审美以及与逻辑论证的差别。它凸显了中国式的整体的一揽子的思维方法。它的论述抽象玄妙,大而无当,是哲学无疑却又如教义之玄妙,有诗的韵律、美妙与魅力,却又诉诸理智与抽象思维,既难以论辩,又不乏例证,如关于水、天、刍狗、玄牝、风箱、功遂身退等的富有生活气息与经验内容的比喻。老子的惊人的高论至今给人以启迪与智慧,我们当然会越来越重视挖掘这一难得的精神资源,同时,我们却又不可以满足于空对空的概念置换,浅尝辄止,不可夜郎自大,不可忽视现代的与世界的新知新论的充实、补充与发展。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能够忍受委曲,那么反而能够保全、成全、完成一定的目标。能够不拒绝退让、弯路与变通,反而能够比较平直地到达目的地。能够谦虚与自居低洼,聚集的东西与人气反而充盈。能够爱惜陈旧珍重历史,反而能做到更新图新立新求新。少要求一点,少一点贪心,反而能够多得到一些收获。而活动太多说话太多要求太多算计太多的结果,只能是增烦添乱,不知所措,一事无成。
    所以说,圣人是有一定之规的,他坚持他的始终如一的原则和道路,就能够成为天下的榜样范式。
    不要老是盯着自己与一味表现自己,看什么想什么都会更明明白白一点。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够有影响有威信。不自吹自擂,自我表功,所以才真有贡献。不自高自大,所以形象高大、能带动旁人。正因为他不去争夺浮名小利,所以天下没有什么人是他的对手。
    古人就有此一说:委曲方能保全,这并不是空话,它的效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这一章是会引起争议乃至抗议的,因为老子只讲委曲求全的道理,全然不讲抗争,不讲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不讲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使命感,不讲宁折不弯的气节,不讲牺牲献身的不可避免与当仁不让,不讲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壮志豪情,没有英雄主义与壮烈精神。它甚至涉嫌苟且偷生的懦夫哲学。
    这里有一个前提,春秋无义战,我们不能用今天的大是大非的两分法来分析老子所面临的种种情势。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