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所有的思想家、学者、仁人志士,面对用兵和战事,都有这样的悲天悯人与无奈。
这是一个悖论,在霸权和实力的时代,你只讲恬淡与悲泣,这简直是酸腐,如果不是虚伪与欺骗的话。
但是让我们反问一句:如果我们因为面对现实,投身争斗而再不讲不准讲人道主义,不讲仁义道德不讲和谐世界,而只准宣传斗呀、拼呀、杀呀、血战到底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呀、不是你吃掉我说是我吃掉你(这后一句话是林彪将军爱讲的)呀,那么人类不就更没有希望了吗?不是不但没有和谐的现实,连和谐的理念、和谐与幸福之梦、和谐的语言与歌曲画面都不能提、不能做、不能接触了吗?
那么这就更是人类的恒久的悲剧了,向往着和平,准备着或从事着战争,鼓吹着人道,提防着被杀被占领被侵略,满怀悲悯,也要有一手自卫反击,本来是出丧,却要争取大获全胜。大获全胜了还要热烈庆贺,庆贺完了还要反思人类的悲剧,还要鼓吹和发挥这些永远被思念被争取被称颂,也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和平、正义、人道、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的普世理念。
理念之所以是美好的理念,正因为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实现。一切实现了的理念,都带有现实的各种不足与新发生的麻烦,都会给理念打上折扣,甚至使光辉的理念走一部分形。我们要奋力追求的,正是美好却又不可能一步实现的理念。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我们常常找不到合适的称谓来表述、定义大道,大道常常找不到自己的概念归属、定位定性名分名声。大道常常没有响亮的名声。它就像没有加工——没有定义过的木头,叫做朴,称做本初、原生状态。这样的朴素性、原生态,虽然并不耀眼,虽然显得气势不大,乃至显得低微渺小,却不可能被任何后天的人力所臣服、所指挥操纵。诸侯君王如能保持这种朴素原生无华无名的状态,万物众人将自动宾服归心于他。
大道的运作如同甘露的下降,是天与地阴阳二气相结合相协调的过程,不需要人们的干预与人为的指挥,它自然而然能做到普润均匀。
从本初、初始,到后来终于有了命名,有了一定的规定性,有了自己的名分与定性定位。既然有了命名了,有了规定性了,有了名分与定性定位了,整个的系统也就完成了与开始运作了(“始制”或可作如是解),也就可以适可而止了。适可而止,也就没有危险了。
道行天下,如川谷流入江海,自然而然,无尽无休,浩浩荡荡。
这一章的解释相对比较含糊,我读了一些前贤与老师的讲解,仍觉不得要领。
道常无名,名就是概念归属,就是同类项,就是定性与定位。而大道是至高至大至上的唯一,无法有归属、同类项或定性定位的考量。小时候翻看字典,有时会看到互为解释的情形,如眼、目也;目、眼也;高兴,欢乐貌;欢乐,高兴貌。但是大道是太大了,你无法解说大道是什么什么也,什么什么是大道也。
道常无名的另一层可能的含义是,道常常是沉默(虚静)无为的,它从来不声不响,不显山,不露水,不炒作自己的名声。
前边老子已经讲了大道的大(巨大、广大)、逝(变易)、远(深远)、反(辩证运动、回返运动),这一章老子则从又一个新的角度,从无名的角度,即原生的、未定义(请将我的“未定义”一词与电脑操作中的定义、设置等联系起来)的朴的角度来讨论道的此一方面的特性。
前边老子刚刚讲过道之大,这里又讲开了朴之小。无名则小,武侠小说中说对方是无名鼠辈的时候,就是认定了无名者小人物也。这种认识虽然极肤浅,却代表了集体意识。小的原因是它原生,还没有大概念的归属,没有大同类项的比附,没有高级地位性能的宣示,没
有这些外在的命名与定义,没有光彩照人的头衔。如同一个人,你只看到一男或一女或一胖一瘦一青年一老者,他或她在你心目中仍然是渺小的。一旦宣布他或她是政要、巨商、名人、冠军、英雄、模范,即一宣布他或她的名分——概念归属、集团归属、势力与地位归属,他或她岂不就大起来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