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距今两三千年的古代中国的政治理论进行臧否未必是有根据的。我们也许可以将老子的这一章论述视为价值中立的理论性思辨性探讨。它是愚民政策的公然宣示,却也是愚民政策的警钟。就看你怎么读《老子》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老子的这一章论述,具有后现代的文化批判主义色彩。知识、计谋、欲望、追求、心思、志向,所有这些被文化的发展所充实、发育起来,大大地扩充延伸起来的东西,果真就是那么美好吗?知识高的人幸福指数一定比知识少的人高吗?计谋多的人成
就一定比计谋少的人大吗?为什么情况多半是相反呢?甚至于,智商到底高到什么程度对于自身与他人最合适?一个智商超高的政治家,一个能将全体人民玩弄于股掌之上的超人;一个智商超高的艺术家,一个基本上无法令同时代人理解接受的天才,能够给人民与自己带来足够的福祉吗?
再看,现代社会的许多悲剧、许多麻烦,诸如犯罪、吸毒、忧郁症、种族与宗教冲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专制与霸权政治、传媒控制、精神产品的批量生产与看不见的手、金钱主义与市场化??究竟是文化的发达所造成的还是不够发达所造成的呢?在欲望驱动下大大地发展文化,尤其是发展生产力,其后果到底有多少进步与收益,有多少自戕与损害,要不要作全方位的考虑呢?
老子的类似愚民政治的论述(后面还有许多)貌似冷酷,仍然值得面对、正视与深思。
至于虚其心,实其腹之论,有它的明显务实性。即是说你不能老是搞政治挂帅,不能老是搞意识形态挂帅,要首先关注民生。这已经被许多地方的许多事件证实了。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虽然空无所有,却怎么用也用不完。它的深远如同万物的起源与归宿,万物的根本与依据。
要磨掉它的锋芒,解除它的排他性,调整它的亮度使之柔和一些,与尘世、世俗的东西靠近。它似有似无。
我们不知道大道是由什么产生出来的,反正它的出现比上帝的出现还要靠前。
第四章讲大道的品格。尤其是强调它的两方面的特性:既是空无的、虚静的,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既是神妙的比上帝更本源、更抽象与更本质的,又是此岸的、人间性的、生活化的与世俗的。
大道是亲和的,是并不怎么刺激人逼迫人吓唬人的。
空、虚、冲、盅(有一说冲应为盅)都是言其虚空。正因为虚空,才用不完。一切实在的、具体的、具象的、坚硬的物件、生命、用具都是用得完或者完得很快的。例如王朝政权,是实有的、具体的与坚硬的,但是都有它的开头与结尾,都有满盈以后衰亡毁灭的过程。对于王朝政权的记忆、讨论、感叹,要抽象得多,空洞得多,也长久得多。比如金钱,是实有
的、清晰的、可以计量可以触摸的,也是三用两用、三花两花就会穷尽的。但是对于财富与欲望的思考、规律与原理,就比具体的金钱抽象得多空洞得多也深远得多。
大道的特点是虚空,小道的特点是充实,大道的特点是或怎么样、似怎么样、也许怎么样与相近怎么样,都是模糊的大概的。而小道的特点是明确与肯定,是没有多少讨论的空间的。
保持虚空状态,保持冲的无限容积,保持大道的涵盖能力,保持抽象概念即“名”与“字”的优越性主动性裕足性,留有余地,绝不动辄动老本、拼老命、倾巢出动或倾囊花费,这是老子的理想。虽然不能够绝对化,但是这样努力,这样争取总是可以的。
大道之冲之虚空,是一种伟大也是一种功用。大道是万物万象的概括与本质,是一切的起源,甚至是上帝的起源,上帝也是大道的作用的结果,这样一种想象力概括力是无与伦比的。
请想想看,既然每件具体的事物都有个根源,有个本质,有个出生与灭亡,有个变化过程,那么万物万象岂能没有一个总的根源、总的概括、总的归宿?称之为道,岂不正好?道的特点是实而虚之,似有而似无之,它是道路、道行、自然、有与无的存在表象,是混沌的存在;又是道理、法则、能力与主导,是玄而又玄,怎么概括也够不着它,因为它就是无限大,无限远,无限深,无限早,无限后。一句话,它就是终极。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