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风景(24)

2025-10-10 评论

    伊力哈穆向驴车望去,驴车上堆满了包袱、箱子、条筐,还有水缸、茶缸、铁炉子和炕席。什物上面,坐着老王的一对孪生儿子,两个儿子的眼珠东张张、西望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要搬家吗?”伊力哈穆问。
    “不,不是,”老王结结巴巴,扯一扯衣角,又拉一拉蓝布帽,“我到孩子他姥爷家去走走,他妈已经去了。”
    “走亲戚,带这么多东西?”伊力哈穆更迷惑了。
    “哪里是走亲戚?”杨辉不顾老王的狼狈的求告的眼色,直言揭露说,“这不是发疯吗!他居然也要躲一躲……”
    “躲什么?”伊力哈穆仍然不明白。
    “当然是躲维吾尔人。他怕维吾尔人害他。”
    “不是,不是的,我一两天就回来。”老王负疚地、没有信心地说。
    原来是这样!在这一瞬间,伊力哈穆所受到的刺激,超过了他回家以来所看到、听到的一切。他的心情的难过,超过了在伊宁市客运站门前扶着晕倒了的乌尔汗的时候。老王啊,这是老王!诚实的、友善的老王!和自己以及千百个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塔塔尔族的受苦人共患过难,携手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的老王!今天,六十年代的今天,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居然认为维吾尔人会伤害他,会对他做出什么事情。居然在并没有发生什么大变故的时候就丧失了对兄弟的维吾尔人的信任!看,他的眼神是怎样地惊惶和不安!该死的民族偏见和隔阂:难道你比几十年的同甘共苦,比十几年的党的教育更强有力些?难道仅仅因为民族的区别,血汗凝成的友谊却经不住些微风吹草动的考验?
    伊力哈穆呆呆地注视着老王,与其说他是在责备,不如说他的目光里流露着忧伤。
    这种情绪杨辉多少也觉察到了。这个活泼而爽快的姑娘,放低了声音告诉伊力哈穆:“别处也有这样的情形,但那多半是从关内新来的盲流人员,他们没有觉悟,他们不了解兄弟民族的人民。可这是老王啊!”她严肃地问道:“老王!你难道也听信了那些卑鄙恶毒的挑拨……”
    “那个……这个……”老王不知说什么好。
    是的,杨辉的最后一句话提醒了伊力哈穆,一定有敌人的挑拨。不能仅仅从表面上,什么维族呀、汉族呀来看待这些现象。解开这些复杂的、意想不到的、恼人的现象之谜的钥匙,是毛主席教导的:“民族问题,说到底是一个阶级问题。”就是说,民族隔阂,这本来就是反动阶级为了分而治之而培育制造出来的毒瘤和溃疡。伊力哈穆拉起了老王的一只手。
    “至少,你应该和里希提哥商量商量。”
    听到里希提的名字,老王的眼泪几乎流了出来。
    伊力哈穆继续说:“老王哥,你一定听信了哪个人的恶言恶语。俗话说,善言可以劈山,恶言可以劈头。坏人最害怕的是我们各族人民的团结,他们总是在各族人民当中散布怀疑和恐惧的种子。怀疑本身就是魔鬼!而恐惧会使人被自己的影子吓个魂不附体!你难道忘记了给依卜拉欣地主扛活的日子!把我从马木提大肚子的马架子指给马钉蹄铁时拴马的架子。上救下来的,不也有你吗?而里希提哥,又是在怎样困难的情况下保护了你!即使在旧社会,国民党、马木提和依卜拉欣,也没有能够把我们分开啊!何况现在,有毛主席他老人家!当然,维吾尔族里仍然有坏人、敌人,他们歧视、污辱和仇恨其他民族……”
    “汉族当中,也有这样的坏蛋啊!”杨辉插嘴说。
    “但是,这样的人,太少数了,”伊力哈穆断然说,“他们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公敌!如今的天下不是他们的!我们可不能听这些胡说八道!”
    老王僵在那里了。伊力哈穆示意让杨辉放开驴缰绳。他拉着杨辉闪开了身,平静地说:“你去走亲戚吗?去吧!家里有什么需要照管的吗?早一点回来……”
    老王看看伊力哈穆,又看看杨辉,嘴唇动了动。这时,早就等得不耐烦了的驴子,迈动了蹄子,吱吱嘎嘎地拉动驴车,走开了。
    杨辉整理了一下衣襟,看着渐渐远去了的驴车,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转身对伊力哈穆说:“这么说,您回来了,这个时候?”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