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低头匆匆去了剧场的洗手间,直在里面待到估计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时才出来。我这会儿不想见人,不想听任何虚情假意的安慰鼓励,更不想再听人跟我探讨“艺术”,这种借探讨艺术之名行炫耀、发泄甚至是填补精神空虚之实的作风平常就令我厌烦,别说在这个时候了。
剧场里空空荡荡,没有灯光没有舞美装置的舞台显得破败不堪,昏暗的光线下,可看得清上面的一层灰尘,毛茸茸的。侧幕条都被拢了起来,露出台后横七竖八的道具,景片,电线,大小箱子。刷,刷,刷,老朱在扫地。我拣后排边上的一个椅子悄悄坐下,将自己隐蔽了起来,连老朱,我都不想让看见。
“孤王酒醉桃花宫/韩素梅生来好貌容/寡人一见龙心宠/兄封国舅妹封在桃花宫……”
老朱边扫地边哼戏文,心情很好。我就没有见他什么时候心情不好。他来剧院两年多了,负责清洁和看门,却没有人知道他的全名,多大岁数,从哪里来,如何而来。只知他姓朱,一辈子未婚,无儿无女,也没有父母,一个彻彻底底的孤人。住一间借建筑物拐角搭盖的简易小屋,单人床放进去便三面顶墙,只剩一侧不足一人宽的过道。放不下桌子,他就捡来大小适宜的木板搭个桌子;水泥墙灰秃秃的不好看,他就把旧挂历拆了挑漂亮的贴一满墙,还养花,养鸟,最喜欢的,是吃一口好的。吃饭是他极重视的事,从不凑合。我经常见他坐在小屋门口,自己给自己包饺子:和面,调馅儿,擀皮儿,砸蒜泥儿,全套的程序。尤其可贵的是,忠于职守。比如你想带个人进剧场,跟他再熟——哪怕你昨天刚给过他一小袋大米,尽管是你吃不了的,给别人行不行?扔了行不行?给他,就是一份好意,一份惦记,没用,没领导发话,他绝不批准。领导常为此感慨,要是部属都像老朱该有多好:工作好,需要少,无牢骚,狗一样忠诚,还不必给他评职称。
老朱仍在唱:“内侍臣摆驾上九重/高御卿发怒你为哪宗……”
曾经,我很同情他,觉着他很可怜,此刻,却兀地生出几分理解,几分羡慕:肉体的所有感受,最终还是要通过心灵得出结论,快乐与否的标准,全在每个人的心里。他贫穷卑微他快乐。我优裕高雅我却不快乐。
老朱终于也走了。偌大的剧场静下来了,放眼看去,一排排无人的座椅连成了一片空虚。
只有我知道我为《周末》付出了多少心血,这之前我还写过六个剧本,都是在这一次次的所谓讨论中,在“再上一个台阶”的敷衍中,不了了之。前六个剧本放弃也就放弃了,但是《周末》很好,经过了六个剧本的磨炼,它已相当成熟。如果这样的剧本仍不能为这个剧团接受,就说明我与这个剧团是真的无法相融了。这里没有人事因素,大部分发言也都出于真诚,包括狐狸眼,包括男低音。但这只能更加证明了问题的严峻:我和这个剧团在美学追求上有着相当的差异。我无法改变剧团,又无法放弃自己,于是,就僵住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戏剧是一种集体经验,集体创作集体欣赏。换句话说,就是要限制个性的过分张扬。我记住了这话,并努力实施,在最大范围内修正了自己。修正不等于放弃。而在目前,不放弃自己,就意味着放弃剧团放弃这份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不能总占着一个坑而长不出萝卜。
当初借调来京时领导明确告诉过我,能写出可供剧团上演的剧本来,就留下,写不出来,走人,试用期半年,令我骤感压力。我不懂戏,看得都很少,一个小岛上哪里有戏?十几年我只看到过一次话剧,军区话剧团的《雷锋》,印象中还不是太好。这种事谁也救不了你,唯有自救,我的办法是:恶补。晚上,窜去各个有演出的剧院看戏,话剧,京剧,沪剧,越剧,《三百年前》《狗儿爷涅》《烟雨》《阿混正传》;看完戏回来后躺床上接着看剧本,莎士比亚,缪塞,曹禺,老舍;通俗的,高雅的,好看的,难看的,传统的,现代的,一视同仁兼容并蓄逮着什么是什么。白天,写,硬写,逼着自己把小说思维转向戏剧思维,这二者有着完全相反的特性。转眼,就是半年,我是在试用期快到时才把剧本拿了出来,抒情风格,偏又遇上反“精神污染”,抒情在当时按有些人的标准不是“精神污染”也得是“精神污染”的亲戚,至少是有此倾向。幸运的是当时的剧团领导有着同样倾向并且霸道:这是个好戏!就这么定了,上!于是,我的命运也就这么定了,戏上之后,被正式调入。那是一段幸福时光,戏立起来后,层层看好,一路绿灯,获得了空前的肯定:军事题材戏剧创作的新突破——领导和专家这样说。是夜,拍板上这部戏的那位领导同他老伴一块儿,从剧院出来直接跑到街上,花二十六元钱吃了顿涮羊肉以志庆贺,那时的二十六元可不能算是小钱。可惜这位认可欣赏我的领导很快因年龄到了退了下来,我是在他退了之后才感觉到了他之于我的宝贵——他退下来后,我就再没上过戏。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海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