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不从这儿过了?」
「不知道。」
「为什么不从这儿过了?」
「不知道。」她抱歉地笑了笑,不再搭理他了。
他很想告诉她:是清朝咸丰五年,也就是公历一八五五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的时候,黄河就不从这儿过,从那里径直北去了。
「三林,我要走了。」
他装没有听见,逃跑似的跑出了屋,穿过院子,跑下台阶。巷子的碎石子路,硌得脚底生疼。一辆拉粪车在石子路上摇摇晃晃地过来。黄颜色的粪水在柏油桶的口里晃荡,晃荡。他侧过身子硬挤了过去,跑出巷子。
「三林,我要走了。」
他一头钻进一条窄窄的巷道,跑不动了,倚着墙站了下来,他气喘得不行。他倚着墙喘气。
「三林,我要走了。」
他倚着墙,抬起头,顺着墙往上看。墙高,把巷子夹窄了。高处有一方小窗眼,亮着黄黄的灯光。他慢慢缓和下来,气喘平了。他听见有一把二胡在拉着一个凄凄凉凉的调门,颤颤微微的巡回在这僻静的小巷上空。他渐渐平静了下来。
文工团上班的铃声在响。当他在一溜烟骑到大门口时,铃声止了。他没下车,径直骑进了大院。练功房里正点名。
他一直往练功房骑去,停在窗外。等着点他,答过「到」后,才下车,慢慢地到自行车棚去放车。看见梁爽从男厕所出来。
「梁爽,」他叫着,「从武汉回来了?」
「昨天半夜到的。」梁爽眼圈有点发青,人也消瘦了许多,精神却很好,眼睛虎虎的有神。
「怎么样?」
「太棒了!」梁爽兴奋得脸都红了,「那才叫艺术!」
「怎么个艺术?」杨森被他感染得也有点兴奋。
「棒!」梁爽崩脆地说,「马上,点好名,我们就要汇报了。」
「那你快去吧,我放了车就来。」杨森双手扶着把,一脚蹬在踏脚上,「(同:口兹)」的溜了过去。当他跑回来的时候,梁爽已经开始汇报了。
这次去湖北歌剧院学《洪湖赤卫队》,大大开了眼界。文工团虽然演过好几出歌剧,可是象《洪湖赤卫队》这样的歌剧,还是第一次见识。团里立即排了计划,造了预算,争取春节在本市上演。乐队,演员队,舞美队,宣布了严格的纪律,这套纪律也是梁爽从湖北带来的。总之,雄心勃勃。
排练厅里在放录音,是现场实况录音,效果不好,加上电压不稳,混沌得很,远不如梁爽描绘得鼓舞人心。可大家还是紧紧围坐着认认真真地听,每个人的态度都变得很不同起来。似乎,文工团的新纪元开始了。
总谱已经拿在老田手里,正安排着各声部抄分谱。
「老田,我这就去抄,给我吧!」杨森挤到老田跟前,动手去拿总谱。
老田只给了他序幕和一场的总谱。
总谱密密麻麻的,铅笔淡淡细细地点出小小的符头。他望着它们,有些疑惑。它们毫无表情地排列组合着各种毫无意义的队形,默然着。他跑到乐队排练室里,趴在角落里的定音鼓上,摊开总谱。
他先用首调的唱法哼了几行旋律,然后再学着用固定调哼。逢到升号或降号,他总唱不准,必须要用首调唱一唱,听准音之间的关系,再回过来换成固定调的唱名。他吃力地哼着旋律。而那旋律又不老老实实地在一行上呆着,它一会儿跑到长笛上,一会儿跑到大提琴上,一会儿跑到圆号上,一会儿干脆没了,上哪儿也找不到了。他索性不去管它了,一行一行地唱。一边唱一边在想象中把它们重迭起来,垒在一起,他开始唱出一些意思了。
有人来,是圆号小军,他走到定音鼓跟前,把杨森吓了一跳。
「咱一起抄好吗?」小军说,他手里拿着谱纸和一把铅笔,「给你两支,老田叫发的。」
杨森接过铅笔,沈吟了一会儿:「小军,我帮你抄吧,我抄得快。」
「怎么好麻烦大哥你。」小军客气着。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安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