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罗大爷和他的儿子们走了,罗大妈出了屋。她手攥一个手绢小包,却来到南屋。她把个小包拿到司猗纹眼前说:“这就是那东西。我怕孩子们办事不牢靠,我得亲自去交,也算是姑爸为革命做了贡献。”
罗大妈的手只在司猗纹眼前晃了一下就缩了回去。司猗纹有一种明显的感觉,她觉得那个小包比应有的分量要轻得多。对黄金的分量司猗纹不外行,她想:虚幌!寸金,寸金,一寸见方就是一斤。她想着“寸斤”却微笑着对罗大妈说:“交东西就得大人去。”
罗大妈觉得司猗纹笑得很怪。
23
胡同里都知道没了姑爸,她的大黄也跟她一起走了。可谁也不去打听姑爸的死因,谁都知道在罗大妈面前深究死因的不合时宜。
一群街道妇女跟罗大妈进院清理姑爸的遗物。有人清,有人看,挺热闹。那个又矮又胖的大立柜,那两只飞毛奓翅的白皮箱,那变了形的槟榔木梳妆台,以及四个以猫为主题的苏绣条屏都被抬到院里。它们显得寒酸,倒也一目了然。
谁发现了那个花荷包,用棍子挑着在院里吓唬人:“哎,越花越有,越花越有!”那东西扫着谁,谁都连声尖叫绕着院子跑。罗主任处理完屋里来到当院,人们才停住这没深没浅的玩笑。她们安生下来,围绕着罗主任开始往外搬东西。
东西很快就搬完了,归到它们应该归属的地方。院里只剩下姑爸的一些零星破烂儿:两只翘着头的大皮鞋,一只不分男女的骆驼鞍儿黑绒靴子,一件三个兜儿海昌蓝学生服,一个被枕得油亮的绣着拉丁字母的荷叶边枕头,一本残缺的张恨水小说《北京小姐》,还有基督教石印宣传画。这张画保存完好,画面由天堂、人间、地狱三个部分组成,天堂的辉煌、人间的平淡和地狱的苦难无边被合理地安排在一起。
罗主任没有跟着东西出门,现在她拄着一把竹扫帚像是要清扫。但她不扫,却止不住地自言自语着:“自个儿走了,还得让大伙擦屁股,还得搭出工夫。”
司猗纹听见罗大妈的自言自语,知道这并非自言自语,这是号召,是对司猗纹的单独号召,号召她去接她的扫帚。其实她愿意响应罗大妈的号召,刚才她就恨不得奔出去和街道一起热闹。但她缺少必要的勇气和准备,她不知站在那里应该表现得若无其事、活活泼泼,还是应该表现出些应有的悲伤和矜持。也许悲伤、矜持、活泼和若无其事都不是她的应有表现,她是一个特殊人物,一个左右动弹不得的特殊人物,这就不如待在屋里表示沉默。现在人们走了,罗大妈站在院里向她单独发出了号召,一个时机才摆在了她眼前:她总要去表现一些什么才对,才过得去。妇女们走了,统帅她们的罗大妈还在;东西走了,姑爸的破烂儿还在,罗大妈的扫帚还戳着。
司猗纹来到院里。
“刚才,我以为是街道上组织的。”司猗纹说着去接罗大妈的扫帚。
“咳,组织不组织的,谁都愿意干眼前的活儿,一窝蜂似的。你看扔下这,这扫帚不到……”罗大妈指了指院子。
扫帚不到,姑爸的破烂儿就得这么摆着。
现在扫帚要到,扫帚当然应该由司猗纹接过来。司猗纹接过罗大妈的扫帚,由西屋门口开始,把姑爸的破烂儿朝一边用力推动。她推动得彻底、带相儿。司猗纹对笤帚、扫帚、铁锨、簸箕的使用并不外行,那些年庄家的粗活儿她没少干,连做饭、升火用的大砟,在没有男人的情况下,都是司猗纹愚公移山似的将那些盆大的、碗大的大砟归到煤屋。有一次庄晨的同学还误认为司猗纹是她家的老妈子。后来庄晨就开玩笑似的给司猗纹起了个外号叫“司大力”。
司猗纹一边挥着扫帚推动着姑爸的破烂儿,一边不失时机地和罗大妈搭话儿:“破四旧的那些天,我不是没提醒过她。您瞧,都什么时候了还保存这个。”司猗纹风卷残云似的扫着那宣传画,那《北京小姐》,那《新旧约全书》。
“这是什么?”罗大妈信手从地上捡起《新旧约全书》。
“咳,都是南堂里的东西。”司猗纹对那东西作出些反感,作出些不屑一顾。
“南堂?”罗大妈问。
“宣外,路北。”
罗大妈有些明白:一片灰砖建筑,两个尖儿。
姑爸其实并不信教,她愿意了解宗教故事。她觉得《圣经》里的故事比人间的故事要真切,离人近。
司猗纹很快就把姑爸的破烂儿堆成堆儿,又撮进簸箕,把它们一趟趟地送出门,送到附近的垃圾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