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机关(12)

2025-10-10 评论

    没有人知道老冯想的是什么,只有老冯自己清楚。他自从转业到地方,心思却留在了部队,那里是他战斗过大半辈子的地方,他的事业他的情感都已经留在了部队。他转业到了地方是一种无奈,虽然许多年过去了,他仍没有进入角色。他时常发呆,望着窗外的时候他会走神,仿佛他又看到了他的千军万马。正肃然地在他的眼前走过。这么想着时,他的眼睛就潮湿了。
    他的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了,再有些日子他就该退休了,可这种幻觉越来越强烈地侵扰着他。让他一次次热血沸腾,又一次次幻灭失落。于是他便在现实与幻觉之间游走着。

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机关改革是深化改革的一种必然,还说:改革要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
    公元1997年年底1998年年初,国务院机关由原来的五千多名机关干部减到现在的三千多人。紧接着,国家各部委也相应做出了改革的举动,有的司局撤消,有的处室合并。原来的机关工作人员便下岗分流了。
    国家机关改革是机关改革的前奏,接下来就该轮到各省市机关了。一时间有关机关的种种传闻就像三月的风刮到哪便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
    在机关的改革还没有到来之前,各种说法像流云一样笼在机关的上空。信息处也是一片风雨飘摇。有关信息处的传闻是最多的,因为信息处本来就是改革的产物,是机关几年前才成立的。也许当初成立之时对信息估计过高,没想到的垦,信息处成立之后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一台上网的电脑,还有一些报刊,便成了信息处的全部。其实这几年来,不少处室也都上网了,信息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于是,信息处便成了机关的一种摆设。在机关精简的关头,人们没有理由不议论信息处,其实信息处成立之初就已经成了人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原因是,那时许多人都想到信息处里来,事情是明摆着的,信息处将是机关最清静的地方,也就是说,谁能到信息处来,谁就会有享不完的福。那时没能到信息处的人,直到现在仍耿耿于怀。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时的信息处成了人们的众矢之的,人们都巴不得机关的改革首先从信息处开始。也就是说,要是信息处消失了将是大快人心的一件好事,实事求是地讲,信息处真的是可有可无。信息处的人们比别人更清楚自己目前的处境。
    就在这时,远在异国他乡的黄姗给信息处的党小组寄来了她的思想汇报。在这之前,她一直和宇泓通着消息,英特网成了她们联系的纽带。黄姗源源不断地把在英国的见闻通过英特网发回信息处,在信息网上她把英国描绘成人间天堂,她说:那里的风景美如画,那里的人民生活好得不得了。然后一次次感叹不已。
    宇泓每次读着黄姗的信,都眼馋得不行,她恨不能从英特网上钻到万里之外的英国去,去到那里开一开眼。当然那只是她的梦想,于是只能一遍遍地感叹:呀,小黄真幸福,真好,我要是小黄就好了。然后她便把机关那些雷打不动一如既往的那些事,毫无新意地告诉黄姗,当然机关目前的形势她也没有忘了告诉黄姗。就在这时,黄姗给党小组寄来了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小组:
    虽然人远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但我的心是和党紧紧联结在一起的,我一时一刻也没有忘了党。下面把我近期的思想向党做一个全面的汇报。
    我自从陪小王来到英国,从没间断过学习,思想要求进步,这里的条件虽比国内好一些,但我的思想却很苦闷,没有志同道合的同志交流,我只能和小王一起交流学习。小王的学习任务很重,他是为国家才来学习的,我一定当好他的后勤,让他学习好,将来回到国内为国家做出他应该做的贡献。
    我在这里很少和人交往,要是交往也只和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学生交往,因为我们的心是一样的。有联欢活动的时候,我们还和这些学生一起高唱《国际歌》,我们每当在异国他乡唱这首歌的时候,我们总是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水。
    敬爱的党组织,我是多么想念您呀。在这里我们就像没娘的孩子,日思夜想地盼望着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现在小王的学业还没有完成,我只能咬紧牙关坚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空气简直让人窒息,我多想早日能呼吸到祖国的空气呀。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石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