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黑血(57)

2025-10-10 评论

    于英送走了部队,转身便来到王婆婆面前。王婆婆不停地为子弟兵们挥手送行。那队伍里,头戴红星的孩子们,都那么像王铁,她冲着他们含泪挥手,就像在冲自己的儿子告别。
    于英跪在王婆婆面前,她早就下定了决心,可此时,仍止不住自己的泪水。她自从逃到了这里,王婆婆就是自己的娘。向娘告别她觉得有千言万语哽在自己的喉头,她不知该说些什么。
    娘,你多保重。于英哽着声音这么说。
    王婆婆意识到了于英要干什么,她没有悲伤,没有眼泪,有的只是暗暗的庆幸。她庆幸自己养了一个有出息的儿媳,有出息的闺女。
    孩子,去吧,去找你的王铁哥吧。王婆婆把于英扶了起来。
    于英抱住干娘:孩儿不孝了,俺要走了。
    干娘拍一拍于英的肩。
    最后于英还是走了。于英换上了王铁留下的衣服,她又找到了一块缠头布,像男人一样裹在头上。于英从此便成了一个长征队伍中的挑夫,没人知道成千上万的挑夫队伍中还有个女扮男装的于英。
    于英走出家门,看见不远处放着一个担子,那个挑夫许是口渴了,到老乡家讨水去了。于英走过去,挑起那个担子,随着向前涌动的辎重部队走去。

李德走出“独立房子”时,天空已经发白了。踏上征途的最后一批人已经在远处集合了,人喊马嘶之声清晰可闻。
    李德身边的工作人员牵着两匹马在等待着李德,一匹马驮着他的给养,包括他积存下的咖啡和几盒香烟,另一匹马是他的坐骑。
    此时,李德站在“独立房子”前,看着灰蒙蒙的天空,心里涌动着一股不可名状的滋味。他总觉得还有什么事情没办完,他凝视着天空呆想着。直到身旁的工作人员催了他几次,他才骑上马,向部队前进的方向驰去。
    从夜半时分,一直到拂晓,李德一直在与项英进行最后的谈话。
    他们的谈话先是从留守苏区入手。项英在留下的兵力上先是和李德讨价还价了一番,李德一直很有耐心地说服项英,留下的几万人不能说是太少了。然后他们又谈论到了陈毅,最后项英谈到了毛泽东,他觉得在这种时候提醒一下李德是对无产阶级的事业的关心,不存在个人恩怨和得失。
    毛泽东这个人很值得警惕,他是个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脑子里装的都是农民意识,他很不尊重马列主义,他城府很深,对权利是向往的,他这人有一种农民式的精明……项英这么说。
    李德若有所思地听着。
    项英又说:我一到苏区就碰上了肃反,发生了富田事件,这人的政治倾向本来是右倾,可处理富田事件却“左”得出齐,原因就是肃反整掉那些反对他的人嘛……
    李德在后来《中国纪事》中对富田事件的描写引用了项英的观点。周恩来则称毛当时采取的恐怖手段是“镇压反革命斗争中的过激行动”。项英则认为是“党派斗争”。
    周恩来提议毛泽东应该随军长征,不仅他是中央红军的创始人,还因为他镇定自若的指挥才能,在关键时刻,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李德和博古在研究去留名单时,对留毛在苏区好还是带他西征好是费了一番思量。
    早在这之前,李德和博古曾有意让毛泽东去苏联养病,毛泽东坚决不同意,他说:我哪也不去,坚决不去。毛泽东当然明白让他去苏联意味着什么。
    后来在陕北与斯诺散步聊天时,迎面看到了走过来的博古,毛泽东指着博古对斯诺说:那个人就是想置我于死地的人。
    李德对项英的告诫并不置可否,但是,项英比博古、李德更熟悉或者说了解毛泽东这个人,知道毛泽东在红军中的潜在影响和深厚的根基。他反复地提醒李德:
    你们一定要注意毛泽东的言行,防止他对部队施加影响,那后果是可怕的……
    我们已经把他放在了中央纵队,跟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他们在一起,不会有什么问题。李德这么说。
    别忘了,还有洛甫、王稼祥。项英更具体地提醒李德。
    洛甫和王稼祥都是从莫斯科来的,以前他们的观点也不一致,况且他们的身体都不好。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石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