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玮护校毕业那一年,她又回到了师医院当上了一名护士,她和刘双林的关系全师上下尽人皆知。也就是在那一年的秋天,刘双林被调到师机关司令部当上了一名副连职参谋。这又是刘双林没有想到的。刘双林感叹,自己这两次命运转折,真是天时地利。这一命运的转变,他可以肯定,一定是与自己和方玮的恋爱有关。
那年的元旦前夕,他和方玮在师长的主持下,隆重地结婚了。一般干部结婚,能让师长出面,况且又是师长主持婚礼,在这之前,刘双林连想都没想过。事后他才知道,师长曾经给方玮的父亲当过警卫员,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同一般。在那天婚礼上,他第一次明正言顺地敬了师长一杯酒,师长当然也回敬他一杯酒,师长还在嘈杂声中,附在他耳畔小声地说:小刘,争口气,好好干!你不是以前的小刘了,你现在和方玮是一家人了。下面的话师长没说,那意思很明显,他已经是方部长家里的人了。
刘双林看到了自己在部队的前途如一轮东方的红日,正喷薄欲出。刘双林感觉到自从和方玮结婚后,整个部队上上下下的,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他当排长那会儿,来师机关办事,没有人把他这个来自基层的小排长当回事,因为机关的参谋干事,最低职务都是副连以上。现在刘双林已经是机关的副连职参谋了,况且,身上还有一个部长女婿的头衔,走到哪里,人们都对他仰慕备至。刘双林在新婚的日子里感觉良好。
婚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婚前的恋爱并不轰轰烈烈,结婚后,日子也依旧平静。还有一种就是,婚前的恋爱搞得轰轰烈烈,可婚后却大相径庭,于是生活出现了强烈的反差,这种结果只能是对现实婚姻的抱怨和不满。
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尤其是结婚以后的日子。李亚玲和张颂的婚姻,平静得如一杯水,在婚前和婚后,李亚玲应该说是主动者,她主动追求张颂,婚后又是她努力试图改变这种平静如水的日子。婚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婚前的恋爱并不轰轰烈烈,结婚后,日子也依旧平静。还有一种就是,婚前的恋爱搞得轰轰烈烈,可婚后却大相径庭,于是生活出现了强烈的反差,这种结果只能是对现实婚姻的抱怨和不满。
李亚玲和张颂就属于后者,李亚玲在婚后还想试图改变什么,也就是说她想找到恋爱时的那种美好感觉,可现实毕竟是现实,她在现实面前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在李亚玲的心目中,张颂和几年前的张颂已经是两个人了。在他们上学时,张颂可以说是她们女生心目中的偶像,年轻、文弱,书生意气,这样的形象非常符合那时女孩子心目中的审美标准。那时,知识分子在她们心目中是何等神圣呀。现在并不是知识分子没用了,而是有了些许的变化。
张颂也是工农兵大学毕业生,随着正规大学毕业生一年年地多起来,工农兵大学生这样的身份,便变得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了。张颂在大学里工作这么多年了,一直没有评上高级职称,他只能是个讲师了。比他晚当老师的那些通过高考留校的学生,有的已经是副教授了。教授和讲师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比如说分房子、涨工资,都差着一大截呢。在这之前,许多和张颂同住在筒子楼的那些人,纷纷分到了公寓房,欢天喜地搬出去住了。惟有张颂还住在筒子楼里,还是那一间小房。他的身份自然也一成不变,依旧是讲师。
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是以前的学生了,他们见多识广,对任课老师很挑剔。对一些教授副教授的课很重视,他们可以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听教授的课,也不愿意花六分的力气去听一个小讲师的课。
张颂以前教的是《中医学理论》,在中医学院,这是一门必修课,显得很重要。后来,张颂老师的课,就被调换了,他以前的课让一位副教授去讲了。现在张颂只能讲学生听的选修课了。顾名思义已经不那么必要了,是自愿的,想选就选,不想选,当然就不选了。在张颂现在的课堂上会经常出现这样的局面,空空荡荡的课堂里,经常只来了十几个学生,而且,这十几个学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每天下课时,能剩下六七个学生就已经很不错了。他为眼下的处境感到一丝悲凉。他现在讲的课程是《中医与传统文化》,这不是考试课程。这些学生,中医还没入门,又何谈文化呢。很少有人来上张颂的课就显得很正常了。他又想到了几年前,自己给学生们上课的情景,教室里满满地坐着学生,男生们的目光满是嫉妒,女生们呢则是羡慕,还有几双眼睛是那么的一往情深。那时,他在众多人的目光中,显得才华横溢,把《中医学理论》讲得委婉动听,然而现在呢,他有了一种理屈词穷的感受。他在讲台上,面对着课堂中的十几个人,甚至六七个人,一时竟不知讲些什么。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石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