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仆射文昌右相太后武照一再向中书令裴炎解释她作出诸项改弦易帜决定的原因,我不喜欢那种赭红色,我也讨厌户部刑部这些死板乏味的名称,武后说,把它们改成我喜欢的颜色,我喜欢的名称,你不会认为我是在炫耀文采吧?
不,太后饱读诗书文采斐然,又何须借皇旗之色炫耀呢?你不会认为我是忽发异想吧?
即使是太后的忽发异想,也无妨朝政社稷的大局,这只是区区小事。那么你是不是认为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借改皇旗之色以图他志呢?不,裴炎斟词酌句道,微臣不敢作此猜断,太后辅助朝政功德无量,宫内宫外一片盛誉,如果有人对太后之志妄有非议,或许只是意指太后包揽政事不利于今上日后的树碑立传吧。今上?武后莞尔一笑,她说,旭轮只是个温厚软弱的孩子而已,我若放弃辅政之权,恰恰遂了乱臣贼子的心愿。裴炎看见武后的狭长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一片奇怪的金黄色,那是这个妇人一生酷爱的颜色,那也是刺眼的令人眩晕的颜色,裴炎当时的感觉更为奇怪,他似乎看见武后的一双眼睛里生长出两面美丽的皇旗,那是她的旗帜,也是大唐皇宫中触目皆是的旗帜,这个妇人已经改变的人事不计其数,譬如他自己,她使他从侍中之职一跃而为权倾朝野的中书令,如今她将他的官职易名为内史,我现在是内史裴炎了,裴炎出宫的时候对侍卫们说,你们知道什么是内史吗?内史就是内宫使者太后之臣,可是天知道内史会不会再成外史,外史又会不会一变而为阶下苦囚呢?
裴炎对于他一帆风顺的仕途时有忧患,对于武后的效忠和源于义理的良知也像一对冤家精灵在他心中撕打喧闹,裴炎常常夜不成寐,人就瘦如风中老树。有一天裴炎在家中醉酒一哭,他用鞋掌扇打自己的耳光说,裴炎,你是一条狗,做谁的狗不行,为什么非要做一个老妇人的狗?裴炎的夫人朱氏急步趋前捂住他的嘴,裴炎说,不要来捂我的嘴,我就是烂醉如泥不敢说的话还是不敢说。仕途沉浮全凭三寸之舌,杀身之祸却也是祸从口出,难道我裴炎不懂个中奥妙吗?裴炎突然悲从中来,可是说与不说还不是一个结局吗?裴炎呜咽着说,我知道我这个内史快要遭祸了,我知道那个妇人就要把我弃置路野另觅敲锣开道的人了。
这年七月内史裴炎看着武后的侄子武承嗣从礼部尚书升为太常卿,挤入宰相的行列,从前为裴炎所不屑的纨绔子弟如今与他平起平坐,在朝殿之上共议国政。裴炎有如骨鲠在喉。两个月后武承嗣上奏请求建立武氏七庙以追尊武氏祖宗,裴炎忍不住当场发出冷笑之声,但是金銮殿上的武后对侄儿的奏请却掩不住赞赏之色,裴炎听见武后慨然应允的声音,血便往头顶冲去,脚步就不顾一切地趋近了武后。裴炎说,太后身为大唐国母,理应唯天下之任为己任,如今国库空缺,动用人财物力修建武氏宗庙似有种种不妥之弊,请太后借鉴汉朝吕后前车之辙三思而行。
裴卿让我借吕后之鉴是什么意思?武后目光炯炯地逼视着裴炎说,难道我会像吕后那样滥施专权于家门血亲不顾江山安危吗?承嗣之奏只是建庙以祭祖尊宗。对于我也是行孝悌之道,都在礼仪之中,不知裴卿之言用意何在?微臣别无它意,裴炎说,只是觉得七座宗庙一旦动工费钱费力,国库空缺之际朝廷大兴土木,朝吏百姓们恐怕会心有怨言。不是朝吏百姓心有怨言,是裴卿心有怨言吧?武后朗声一笑道,裴卿为国计民生着想,我并不怪罪,但是武氏七庙是要修建的,修庙所需的银子不会动用国库,我追尊武门祖宗自然要绵尽毕生积蓄,众卿不必为此疑惑。内史裴炎终于哑口无言,他注意到武承嗣嘴角上那抹讥讽或得意的微笑,它提醒裴炎这番较量以他的失败而告终了,就像他曾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辉煌仕途,如今日渐黯淡,大唐天下仍然为武后的紫檀木球随意捻转,而臣子们手中的权柄却像来去匆匆的燕鸥,随多变的季节南移北迁。裴炎那天离开朝殿时步履沉重,他看见武承嗣几乎以挑衅的姿态一边走一边朝他侧目而视,裴炎枯瘦的脸先是涨得通红,继而又气得煞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小人得志便猖狂?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裴炎愤怒而又失望,他想修武氏宗庙毕竟是小事,武后五代祖先尽数追尊为王公王妃也无妨大局,问题的症结在于洛阳宫内外的那些活着的武姓家族,他们到底要干什么?他们快要动手了吗?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苏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