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一盆抓饭端上席了。
苏发努冯亲王热烈地招呼:“来来,大家动手,尝尝老挝的抓饭。”
中国的同志们面面相觑,便有人疑问:“米带粘性,用千抓着吃,不都沾在手上了吗?”
亲王笑着解释:“这种糯米是不沾手的,来,试一试吧。”
中国的同志们纷纷学着亲王的样子,用手去抓饭,往嘴里塞。段苏权见状,入乡随俗也抓了一把,却感到有些粘,不但粘手,还粘到嘴巴上,样子怪滑稽的。
“不对,不是这样吃法。”亲王急忙摆手,并且给客人们作示范:”啥,要这样,先把糯米用手捏成一团,馒馒捏一会,开始劲不要大,多捏一会,等捏成粑粑邓样子了再吃,那就好吃了。”
客人们照着亲王的样子把饭团在手中捏来捏去,小孩玩胶泥一样,果然越捏,糯米团子越粘,却越不粘手,放到嘴里嚼着很筋道,一股鲜米的馨香。大家吃得兴起,菜肴端上后,客人以为也要用手去抓,引得主人一阵友好的大笑。
其实,老挝人民吃饭是用手抓,并不使用筷于。越南人和中国人一样用筷子,却也有不同。那筷子几乎有一尺长,使用时,一端夹菜,一端拔饭;夹菜的一端不能吃饭,吃饭的一端不能夹莱。越南人使用熟练,不用倒手,中国人着学起来就笨了,需用另一只手帮助倒一下,有时忘了,夹菜的一端便用来吃了饭,引得越南人发笑。这样看来,越南人使用筷子比中国人还要有艺术水平。
“同志们习惯吗?”苏发努冯将捏好的饭团咬一口,津津有味地嚼着。说:“吃抓饭是我们民族的习惯。群众上山下田劳动去的路上,千里都是一把抓饭,边走边捏,边捏边吃,又香又不误工。这也是一种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我的两个儿子在中国学习,就是学习你们的文化。”
亲王朝段苏权点点头。
“哪两个孩子在中国?”段苏权问。
“二儿子和小儿子。”亲王理着八字胡,带着甜蜜的神情介绍说:”我有六个孩子,加我们夫妇俩就是8口之家。是一个大家庭。除二儿子小儿子在中国,还有大儿子在苏联学习,老三、老四、老五分别在捷克、波兰、匈牙利学习。我们全家八口人会十几国语言,周游世界不用翻译。我会讲六国语言,最大的遗憾是不会讲汉语。不过,我的儿子可以为我补上了,他会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苏发努冯亲王的二儿子叫阿努冯,也就是小努冯的意思。中国驻桑怒工作组成员胡正清与阿努冯多次交往,比较熟悉。他曾这样回忆——阿努冯是亲王最喜欢的一个王子。为了战后的长远建设,亲王把他送到中国去学习。在学习期间,由中国外交部负责把他安排在北京和平宾馆,生活得很舒适,为他创造了极好的学习条件。
学校的朋友们都十分尊重他,把他当作抗美英雄。当时全国学习雷锋,蔚然成风。课余时间,同学们发扬“雷锋精神”,热情帮助他学习汉语,解难释疑,使他获得很大进步。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停课,阿努冯中断了学习。
是继续留任北京,还是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呢?阿努冯毅然选择了后一条路:投身到抗美救国斗争的热潮中去!
他回国后,很快担任了团中央书记。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学到不少毛泽东思想。工作一段后,他觉得自己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缺乏“人民性”,希望去“经风雨,见世面”,“不做温室里的花草”。他对父亲提出要求下乡去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他说:“我有两个榜样。
一个是毛岸英,还有一个是雷锋。”他恳切地对父亲提出:“毛主席送儿子毛岸英去陕北农村锻炼,我也要走这条路。”
苏发努冯支持儿子的想法,并为他选择了距驻地不远的香苏村作为锻炼点。临行前,亲王为他举行家宴送行,语重心长地嘱咐说:“孩子,你去锻炼要做到三条:第一,王子与庶民同吃同居同生产,向人民学习,提高人民性。第二,坚定地站在穷苦群众一边,依靠穷苦群众,发动穷苦群众,搞好生产,支援前线。第三,没有事情不要经常回家,踏踏实实在农村锻炼。”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权延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