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困与微行(6)

2025-10-10 评论

    此刻,太阳已经升起。侍立坡下的两名卫士,又鲜明地感觉到了这位领袖体内那种冲力的高扬和意志的旺盛。
    冲口而出的是刘邦的《大风歌》。他声调高亢,抑扬顿挫:
    大风起兮云飞扬,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他再一次凝神屏息,仿佛在听群山的回应:
    云飞扬……飞扬……飞扬……
    守四方……四方……四方……
    蓦地,他又放开喉咙,唱出一句京戏:千不念、万不念,不念你我一见如故,是三生有幸;天降下擎天柱,保定乾坤……
    这是“萧何月下追韩信”里的唱词。
    长征路上,毛泽东为彭德怀取名“张飞张翼德”,却从来不曾为林彪取名“韩信”,并且也从没公开把林彪叫过“韩信”。
    不能叫“韩信”,毛泽东和林彪都忌讳“韩信”,“韩信”身上有一场历史悲剧。
    但是,林彪又确实有过“韩信”的称号,并且早于“张飞”,是在中央苏区时就被人叫了出来。
    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中,林彪资历最浅,却排名第三,靠的自然是战功。朱德是“红军之父”,是总司令;彭德怀是副总司令,曾经代总司令,这种历史的原因,林彪不能超越。其他的元帅,无论是黄埔军校时他的教官还是南昌起义时他的总指挥还是上井冈山时他的军长、党代表,统统被他超越。他成为元帅第三。
    林彪是黄埔四期学生。你可以说他“相貌平平”,“身体瘦弱”,“学习平庸”,“政治上也不活跃”,上了井冈山还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但是,有些历史事实你无法否认。在黄埔军校他不显山,不显水,你再说他平庸他也参加了共产党。四个月后又成为“铁军”叶挺团中的一名排长。
    “八一”南昌起义,他再“相貌平平”“身体瘦弱”,在战斗中也是“打得异常勇敢”,“始终冲在士兵们的前面”并且坚持着上了井冈山。
    井冈山的斗争中,你说他投机也罢,动摇也罢,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也罢,他毕竟是身经百战,并且在一大批优秀指战员中脱颖而出。战争对军人的选择是无私而又严酷的,容不得半点虚假、侥幸。侥幸过了初一侥幸不过十五。林彪在三年时间里,从连长到营长到军长,是一仗又一仗打上来的。许多军史研究专家也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仗打得漂亮”。
    他二十四岁就升任红四军军长,不是靠谁的赏识提拔,而是靠“五十天歼敌一万余人”的战功和军事指挥才能。
    他二十五岁升任红一军团总指挥,与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成为毛泽东反围剿的左膀右臂。第四次反围剿,林彪率红一军团干脆利索地消灭了蒋介石嫡系陈诚赖以起家的“常胜军”十一师,为粉碎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林彪、彭德怀,被称为红军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左膀右臂,那时人们就看到这两位将领作战风格的不同。
    彭德怀骁勇、刚猛,善于吃苦,敢于打硬仗。
    林彪多谋善断,善于审时度势,用计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彭德怀“横刀立马”,驰骋沙场,博得“张飞张翼德”的美称。
    林彪呢,避实就虚、声东击西、暗渡陈仓、围魏救赵……确实有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于是,在一些胜仗之后,便有些人叫他韩信。
    那时人们叫他韩信,决没谁想到“野心”上去,只是说他率兵打仗像韩信。但是,“韩信”在人们的观念中,毕竟还有悲剧的一面,所以叫起来不像“张飞张翼德”没顾忌。打了胜仗叫一声“韩信”,范围有限,平时更不会有谁把“韩信”挂嘴头。长征以后,“韩信”的叫法就听不到
    解放战争时,“韩信”的叫法又出现一下,起因在于黄永胜。
    “四野”八纵司令黄永胜,骁勇善战,多有战功。但不打仗时就稀松,就花。打牌跳舞玩女人。兵团司令员程子华颇为其挠头。东北决战在即,他三次找林彪,要求换将。他看好老资格的段苏权、说段将军老成持重,有廉颇之风,可代黄永胜为八纵司令员。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权延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