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王到宗亲诸侯,或多或少都携带着来自太任和太姒的血统。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维持这血统的成分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贪图美色的本能,君王们任意抬高非玄鸟族妾妃的地位,废嫡立庶的事时常发生。
神圣混迹于泥淖,篡逆高踞于庙堂,这就是天下不安、连年战乱的根源。
孔子焦急地呼吁恢复旧有的秩序,反对废长立幼、废嫡立庶、以下犯上,只是为了尽可能延续玄鸟族的异能和权威。
当孔子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之后,便把全部精力放到《周易》上。
《周易》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因为它,玄鸟族得以在血统已经淡化的西周又延续了两百多年的统治。可是,再优秀的能发挥玄鸟族预知异能的工具,其效能终究还是取决于玄鸟族人本身的血统。时间是玄鸟族最大的敌人,玄鸟族血统的散失衰落,是一件无可挽回的必然之事。
唯一的希望,只在未来,或者在那散居于千千万万芸芸众生中的玄鸟族后代里,有一对男女,碰巧各自拥有对方所散失的玄鸟族血统,而他们又碰巧结识、结合,或能重新创造出血统纯净、拥有玄鸟族祖先那样强大的异能的孩子。就像当年纣王企图做的那样。
那孩子就是“受命者”。
当孔子通过易理明白了这一点,他在晚年做了几件事:他把从王室藏书中得到的那些古老的简牍进行了删减整理,三千首诗删到三百,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经》。
这些貌似歌咏礼乐和古文化的诗文,隐晦地透露了玄鸟族的由来和历史,更危险和敏感的内容,则被封存了起来,藏进了孔府的夹墙中。
那不是一个适合公布真相的时代。
但即使是如此隐晦曲折地透露,依然引起了后世统治者的警惕。
嬴氏,一个与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家族。在殷商时期,他们做过商王的御者,娶过商的公主,直到商灭亡时,嬴氏的飞廉、恶来父子还效力于殷纣。恶来在武王伐纣时被杀,飞廉因为正在北方为纣王办事而逃过此难。他的后人在西戎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秦国。
因为这段特殊的过去,秦的祖先传说和商惊人地相似。他们宣称他们的祖先是女修吞玄鸟卵而生的。
和商一样,秦也有从死的风俗。各诸侯国中,秦殉葬人数是最多的,甚至不惜以重臣良将殉葬。秦穆公死,以子车氏三子殉葬。三人都是以一敌百的勇士,秦人谓之“三良”,惋惜不已,乃作《黄鸟》一诗。这种看似不可理喻的暴行,恰恰是秦得以强大称霸的奥秘。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大都衰于内耗,唯有秦没有这一麻烦,为什么?因为秦的国君能预知到那些在未来可能会危害国政的臣僚,并以殉葬这种非常手段防患于未然!
可惜的是,这种能力在秦始皇的时候就彻底消失了。他不具有这种能力——因为他是吕不韦的孩子!
所以,即使一些秦王室秘书中传下来的谶语向他暗示“亡秦者胡”,他也不知道那是指胡亥,竟然还以为是匈奴,特地命蒙恬率大军北击匈奴。
也许正因为自知并非真正的玄鸟族之后,内心深处的自卑加上戒备,使秦始皇不计一切代价,也要毁灭这个神秘而高贵的家族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史实。史实几乎都保存在儒家经典中,所以,便有了野蛮的“焚书坑儒”。
史载秦始皇为了方士的欺骗一怒之下焚书坑儒,却没有说清楚,为什么欺骗他的是方士,却要连带儒生也坑杀。其实,秦始皇就是在毁灭真相!
秦始皇命李斯在玉玺上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为什么?
四处巡行,祭天封禅,为什么?
难道他对上天有着独特的虔诚吗?
不,他只是恐惧。
越是自知不获天命(86),越是要证明天命(86)攸归。
同样,陛下今日种种令人不解的行为,也是在证明自己拥有天命(86)。和秦始皇不同的是,他相信天命(86)本来就属于自己。他在辽东设高庙,不是在伪造天命(86),他打心底相信自己本来就是真命天子。如果“受命者”起源东北,那么他的祖上必然与东北有某种渊源!他要杀董仲舒,不是因为董仲舒语涉不敬,而是因为董仲舒企图破坏他这完美的幻觉。
其实,伪造天命(86)的秦始皇错了;制造幻觉的陛下错了;自以为“知天命(86)”的孔子也错了;乃至你,卫律;你,李陵;还有孔安国、董仲舒……都错了。
真正的“受命者”,对现世的权力并没有兴趣。
不错,“受命者”可以预知战事胜负、朝局变幻;可以预知风吹云动、雨雪雷霆;可以预知对手下一步将走出怎样的棋局;可以预知谁会成为未来的劲敌。然而,他不会利用这些去设伏构陷、攻城略地、图谋天下。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钱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