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是有各种味道的,它的功能呢,第一个功能是解乏,鼻烟是可以解乏的;第二个功能是去疾,就是解除病苦,比如感冒、发烧,小病小灾的,用鼻烟是可以治疗的;第三个功能是可以疗伤,比如它有活血的功能。
金星玻璃
关于鼻烟药用的记载,古籍上非常多,《红楼梦》里就有这样明确的记载。《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晴雯着了风寒,吃了两天药不见好,这时“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他嗅些,痛打几个嚏喷,就通了关窃。‘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来……宝玉道:’嗅些,走了气就不好了。‘睛雯听说,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怎样,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登时齐流”。鼻涕眼泪都流出来了,感冒就快好了。

鼻烟壶在清朝的兴盛与皇帝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康熙、雍正、乾隆都非常喜欢鼻烟和鼻烟壶!当时史书上有大量这样的记载,比如《熙朝定案》中有这样的记载:康熙二十二年南巡,地方官进献方物四种,上命留西腊。当时康熙看完四样东西,只留下西腊。”西腊“就是鼻烟,根据它的英文snuff音译而来。
飞鸣食宿鼻烟壶
雍正皇帝酷爱吸食鼻烟,所以他在他的御批当中,在他当时的造办处的记载当中关于鼻烟壶的记载比比皆是!比如雍正八年就有这样的记载:郎中海望持进,画飞鸟食宿雁,珐琅鼻烟壶一对。呈进,奉旨!此鼻烟壶画得甚好,烧造得亦甚好,画此珐琅是何人,烧造是何人钦此!一对飞鸣食宿的珐琅鼻烟壶送给皇帝看的时候雍正非常高兴,马上就问谁烧造的珐琅,谁画的珐琅,那么这些工匠都是谁呢?海望遂奏称:此鼻烟壶系谭荣画的,炼珐琅料是邓八格还有太监几名,匠设几名帮助办理烧造等语奏闻。海望马上就说了谁画的?谁炼的珐琅料?还有多少个人?皇上马上就下旨说:赏给邓八格银二十两,谭荣二十了两,其余匠设等尔酌量没人赏给银十两钦此!当天,记录是这样写的:本日用本库银赏邓八格二十两,谭荣二十两。首领太监吴书、太监张景贵、乔玉每人十两。催总张自成、柏唐阿李六十,每人十两,胡保佳、徐尚英、张进忠、王二格、陈德、镀金人、王老格每人五两,记此!赏赐银两全部记录在案。
我算了一下。赏二十两的有两个人,赏十两的有五个人,赏五两的有六个人,一共一百二十两;这两鼻烟壶光赏银就赏了一百二十两,这反映什么呢?第一:皇帝的重视,皇帝的心情高兴啊,一百二十两不是小数目,制作的费用还没有计算在内呢?光赏就赏了这么多出去。可见到时的这个鼻烟壶在清代的工艺品中的一个地位。
玻璃
当今天的我们仔细端详数百年前皇帝们当作宝贝的鼻烟壶的时候会惊奇的发现,在这些鼻烟壶中竟然有许多玻璃质地的鼻烟壶。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那些传世的文物都很少见到玻璃质地的器物;但为什么皇帝的手中却有这么多的玻璃鼻烟壶呢?
玻璃,古玩界称"料器",我们过去都说那儿有一个料鼻烟壶不说玻璃鼻烟壶,说料,为什么中国人古代不称它为玻璃呢!我们有很多古代的称呼,比如说管我们的玻璃叫"琉璃"对吧!但是到了清代以后为什么称为料呢?是因为当时清代北京不烧炼玻璃的原材料。博山颜神镇由山东博山颜神镇烧造炼原材料,炼好了原材料以后运解北京,北京的工匠再拿原材料来制作玻璃器皿以及鼻烟壶。这个原材料有点像什么呢?有点像钢锭,由炼钢厂炼好了拿到轧钢厂去轧制。轧钢厂本身并不炼钢,只是你把钢炼好了到我这儿扎成钢板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原材料运到北京以后呢,好材料一定要先入宫廷;所以宫廷的玻璃器在旧古玩届称之为"官料"官方的材料。后来呢,就把这个用玻璃料做成的器皿都称之为"料器",一直沿用到解放后。解放以后北京还有北京料器厂,这么来的;它全称应该叫北京玻璃料器厂才对,但是玻璃两个字给省略了!就跟我们过去说瓷器说的"赏玉堂春瓶一对"就变成了赏瓶一对把中间的词去掉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马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