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因明知道自己的弱点,柳遇春会耐心地奋斗,为什么我不能够?事情诚然要意外地变坏,那又怕什么呢!我应该有勇气再找第二回,第三回,以至无数回!”
但是她不能不照徐绮君的说法,暂且实行“现在主义”。柳遇春对于她的态度,也还不坏;他们俩中间尚能平滑地过去。这些就是梅女士的“现在”。
冬的严妆,现在也开始。许多树木已经脱叶,许多鸟儿也躲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大地进了休息的“冬眠”时期。梅女士的心情亦复相似。恬静地一天一天过去,她几乎感觉得大可不必皇皇然他求。虽则当第一次雪花微飘时,柳遇春又提起了要一同回去的话,使她略感着几分不自在,但亦到底同意了。旧历年关前两星期她回到了柳家,再进那间曾过三宿的新房。这里的一切,和她离开时没有什么差异,只不过那怪眉眼的胖子老妈已经不在,另换了个朴实年青的乡下女子。柳遇春忙着年关的店务,晚上也不常回来,因而梅女士也就觉得这里并不比父亲家里坏了多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梅女士有了这样的印象:偶而相聚,柳遇春也还可喜,天天在一处,那就可憎。她盼望这年关延长到无尽期。
微感不快的是黄夫人和黄因明不能常见面了。梅女士并不喜欢这两个人,但现在隔远了,却觉得缺短了什么似的。她很挂念这一对姑嫂的行动。她差不多间天要到父亲处去一回,就为的带便好看望这两位女士。
旧新年也来了。按着当地的风俗,还是新嫁娘的梅女士,很忙了几天。恰就在这个时候,梅女士知道黄因明立即要回汉口去。在一次匆匆的晤见时,黄因明说:
“前天险些儿闹出事来。嫂子要自杀呢!”
梅女士变了脸色,眼前就浮现出黄夫人的惨白的面孔。
“所以我明后天就要回汉口,和嫂子一同去。哥哥还是不肯呢!”
只加了这一句,黄因明就走了,并没让梅女士多得些详细的情形。第二天梅女士抽空儿去找她们,没有遇到,后来就听说已经动身。
这一件事压在梅女士心头,帮助她消磨了许多无聊的时间。她推想这个意外是怎样地发生?她又猜度那黄教员为什么不肯让夫人回去?她又断定黄夫人在路上大概还有变故发生。她只是这样惘然乱想,并没愤慨,也没有怜悯。似乎她的感情已经麻木。但当这些冥想也循环至无数次而感到腻烦的时候,她的生活便成为更难堪的平淡和寂寞。
徐绮君的来信算是惟一的慰安。然而信是那样的少,那样的慢,又是那样的短。看书么?也不能解闷。理论太多的文章没有兴味,煽动的文字又往往使她想起那位高叫“打倒旧礼教”的黄先生。她甚至于企图从柳遇春身上找出一些兴趣。她很想再听听上次失和后他诉说自己并没错误的那种愤语。然而没有。柳遇春近来的态度,是恭顺而谨慎;是一种惟恐又因口舌上的误会而闹出乱子来的那样谨慎。他很出力地替梅女士买东西买书,仿佛认为非此不足以报答梅女士给他的肉感的欢娱。每在狂欢的第二天,梅女士看见柳遇春买了许多的东西给她,便从心深处漾起一丝拂逆的羞恶的滋味。她看出柳遇春多少有些改变了,像他自己所说的“改好”了,但这个改变同样是叫人起反感的:从前他认为梅女士是完全属于他的一件东西,现在则他认为仍须用金钱来换取她的欢心。从前他是封建地主的思想,现在只改变为资本主义下的商人。所以即使柳遇春怎样地殷勤,梅女士心里的寂寞荒凉却只有一天一天地加深加厚。
为的要有个人谈谈,梅女士和韦玉中间又通起信来。新年中曾经见过这个青年一面,他还是那种温和忧悒的神气,他说现在他是在看佛经了。他就很高兴地背诵一段《百喻经》的文字给梅女士听。什么佛经之类,梅女士是全无兴味的,但韦玉的眼光却流露了异常的怡悦自得。
那时候,梅女士心上掠过了这样的感想:
“吓,你这个脆弱者,真会自己麻醉,真会自寻快乐!”
现在梅女士写信给韦玉的用意,大概就是要学习怎样自己麻醉,自己消遣。这个心情虽然并未明显地浮现在梅女士的意识上,但在她接到了韦玉的复信时,却很感得失望了;韦玉的信里充满着哀怨感伤,徒然加重了梅女士的沉闷。她很生气地将信纸撕碎,心里想: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