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妹,什么事发闷?”
静急回头看时,是慧女士站在她背后,她是每日来一次的。
“就是那强连长要看报,可是今天的报他看不得。”静回答,指出那条新闻给慧女士瞧。
慧拿起来看了几行,笑着说道:
“有一个好法子。你拣好的消息读给他听!”
又谈了几句,慧也就走了。静女士回到强连长的病房里,借口军医说看报太劳神,特来读给他听。少年不疑,很满意地听她读完了报上的好消息。从此以后,读报成了静女士的一项新职务。
强连长的伤,跟着报上的消息,一天一天好起来。静女士可以无须再读报了。但因她担任看护的伤员也一天一天减少,她很有时间闲谈,于是本来读报的时间,就换为议论军情。一天,这少年讲他受伤的经过。他是在临颖一仗受伤;两小时内,一团人战死了一半多,是一场恶斗。这少年神采飞扬地讲道:
“敌军在临颍布置了很好的炮兵阵地;他们分三路向我军反攻,和我们——七十团接触的兵力,在一旅左右。司令部本指定七十团担任左翼警戒,没提防敌人的反攻来的这么快。那天黄昏,我们和敌人接触,敌人一开头就是炮,迫击炮弹就像雨一般打来……”
“你的伤就是迫击炮打的罢?”静惴惴地问。
“不是。我是野炮弹碎片伤的。我们团长是中的迫击炮弹。咳,团长可惜!”他停了一停,又接下去,“那时,七十团也分三路迎战。敌人在密集的炮弹掩护下,向我军冲锋!敌人每隔二三分钟,放一排迫击炮,野炮是差不多五分钟一响。我便是那时候受了伤。”
他歇了一歇,微笑地抚他胸前的伤疤。
“你也冲锋么?”静低声问。
“我们那时是守,死守着吃炮弹,后来——我已经被他们抬回后方去了,团长裹了伤,亲带一营人冲锋,这才把进逼的敌人挫退了十多里,我们的增援队伍也赶上来,这就击破了敌人的阵线。”
“敌人败走了?”
“敌人守不住阵地,总退却!但是我们一团人差不多完了!
团长胸口中了迫击炮,抬回时已经死了!”
静凝眸瞧着这少年,见他的细长眼睛里闪出愉快的光。她忽然问道:
“上阵时心里是怎样一种味儿?”
少年笑起来,他用手掠他的秀发,回答道:
“我形容不来。勉强作个比喻,那时的紧张心理,有几分像财迷子带了锹锄去掘拿得稳的窖藏;那时跃跃鼓舞的心理,大概可比是才子赴考;那时的好奇而兼惊喜的心理,或者正像……新嫁娘的第一夜!”
静自觉脸上一阵烘热。少年的第三种比喻,感触了她的尚有余痛的经验了,但她立即转换方向,又问道:
“受了伤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没有感想。那时心里非常安定。应尽的一份责任已经做完了,自己也处于无能为力的境地了;不安心,待怎样?只是还不免有几分焦虑;正像一个人到了暮年时候,把半生辛苦创立的基业交给儿孙,自己固然休养不管事,却不免放心不下,惟恐后人把事情弄坏了。”
少年轻轻地抚摸自己胸前的伤疤,大似一个艺术家鉴赏自己的得意旧作。
“你大概不再去打仗了?”静低声问;她以为这一问很含着关切怜爱的意味。
少年似乎也感觉着这个,他沉吟半晌,才柔声答道:“我还是要去打仗。战场对于我的引诱力,比什么都强烈。战场能把人生的经验缩短。希望,鼓舞,愤怒,破坏,牺牲——一切经验,你须得活半世去尝到的,在战场上,几小时内就全有了。战场的生活是最活泼最变化的,战场的生活并且也是最艺术的;尖锐而曳长的啸声是步枪弹在空中飞舞;哭哭哭,像鬼叫的,是水机关;——随你怎样勇敢的人听了水机关的声音没有不失色的,那东西实在难听!大炮的吼声像音乐队的大鼓,替你按拍子。死的气息,比美酒还醉人。呵!刺激,强烈的刺激!和战场生活比较,后方的生活简直是麻木的,死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