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机密(下)潜龙在渊(23)

2025-10-10 评论

    杨修狡黠地看了他一眼:“郭祭酒是这么打算的,不过计划总赶不上变化。他虚张声势,我顺水推舟,不是什么事都要遂他的愿。”
    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张辽觉得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够用了。杨修见他有些迷惑,道:“如今颜良之死这一份大礼,恐怕是要礼分三家。”
    张辽转过头,向战场上望去。此时厮杀已经逐渐平息,四千精卒合围七百如丧家之犬的骑兵,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随着最后一个试图抵抗的袁军骑手被乱刀砍杀,喊杀声消失了。黄河之水哗哗地奔流着,人与马匹的鲜血将绿油油的河畔草地染成暗红颜色,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血腥味道。曹军士兵们在战场上逐一搜捡,翻动尸体,若有还喘息的,就一刀搠死。在更远处的高丘上,关羽把大矛支在地上,颜良的头颅高高悬起,他下马背靠坐骑,似是疲惫之极,目视前方,默不作声。夕阳映衬之下,他颀长的身影宛若战神。只是脸上沾满血污,无法分辨此时他的表情为何。
    张辽回过头来,似乎已经有了答案:“曹军首胜,这是送给曹公的大礼。”
    “不错,你继续。”
    “颜良一死,玄德公必被袁绍所杀。届时云长只能待在曹营,却绝不会诚心投向曹公。他若想继续效忠汉室,也只剩下一个选择。我和云长,就是送给汉室的大礼。”
    杨修赞许地说道:“文远你能想到这一层,却也不错。那这三呢?”
    张辽思忖片刻,沮丧地摇摇头:“这第三礼我猜不到。”
    杨修微微一笑,抬起手,向着即将没入地平线的落日,如同要把那日头抬起来。
    “这第三礼,乃是助那一条潜龙腾渊、旭日复升。”
    这个时候,铛铛铛铛的锣声在战场四周响起,诸部开始聚拢队形,鸣金收兵。官渡的第一战,就在这如丧乐般的金鸣声中结束了。

    “持剑要稳,突刺要发力于腰。”
    史阿举起短剑,口中教训道。眼前的少年点点头,再一次扬剑朝他刺来。这一刺迅捷无比,已隐然有了几成火候。史阿游刃有余地格挡着,还不时提点两句。每一次提点,都让少年的剑势变得更加凶猛。他的悟性和根骨,让史阿心中颇为惊讶。
    史阿觉得有些奇妙。他和徐他原本受雇于蜚先生,和其他十几名刺客潜入曹魏各城,伺机扰乱。现在却被指名要来教这个曾被自己挟持过的小孩子剑术。这少年看来身份不低,连公则都对他客客气气的。
    对于这个叫“魏文”的少年,史阿还是挺欣赏的。他有着同龄人中难得的沉稳,而且悟性极佳,天生是个学剑的好苗子。他记得老师王越曾经说过,剑是杀人利器,人心怀有戾气,才能在剑术上更进一步。而魏文在这方面的天分,让史阿啧啧称奇,小小年纪,一握住木剑就杀气四溢,尤其是听他解说王氏快剑的要诀时,更是杀气四溢。他与史阿对练,每次都好似面对杀父仇人一样,经常逼得史阿使出真功夫,才能控制住不伤到他,也不被他伤到。
    史阿真心喜欢这孩子,毫不藏私,把自己胸中所学尽数教出。他相信,如果师父王越知道,也一定会很高兴的。
    “行了,今日就练到这里,筋骨已疲,再练有害无益。”史阿第十次拍落了曹丕手里的短剑,宣布今日的练习就到这里。
    曹丕脸上红扑扑的,微微有些喘息,但整个人特别兴奋。他深躬一礼,然后用衣襟下摆擦了擦剑身,随口问道:“王越如今在哪里你可知道?”史阿微微皱了下眉头,这孩子的话里对王越殊无敬意,按辈分来算王越可是他的师公呢。不过这些大族子弟都是如此,学剑学射学御,无非是一技傍身而已,改变不了世家寒门之间的尊卑藩篱。他回答道:“我与师父已一年未见。上次见他,还是在寿春。师父闲云野鹤,从来都是行踪不定的。”
    曹丕“哦”了一声,又问道:“跟你同行的那个徐他呢?”史阿笑道:“那个人性格有点古怪。他以前在徐州遭逢过大难,所以不大爱说话,公子不要见怪。”曹丕好奇道:“遭逢什么大难?”
    “曹贼屠徐嘛。”史阿回答,没注意到曹丕眼里闪过一丝恼怒。“那年曹操打陶谦,在徐州大肆屠戮,死了十几万人。徐他当时家在夏丘,一家人都被杀死,尸体抛入泗水,只有他侥幸活下来了,被师父所救。王氏剑法,讲究‘怀惧而自凛’,要心中怀着口恶气或戾气,才见威力。我这个师弟,一直对曹操仇怨极深,施展出剑法来,连我都未必是对手呢。”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