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此答问中,谦虚地说自己"虽然做过二十来篇短篇小说,但一向没有宿见,……不过高情难却,所以只得将自己所经验的琐事写一点"。因而答问的第五条"看外国的短篇小说……"云云,是说他自己最爱看东欧北欧的作品,也看日本小说。但除了第五条是个人经验,其它各条可以说都是写作的金科玉律。从第一到第四,——这四条,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容易犯的,不过犯的程度有深有浅而已。
把鲁迅的意见引申起来,第一条"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是要我们熟悉多方面的生活,先了解全面而后深入一角;如果对于全面毫无知识,也就不可能深入一角。这个道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人们往往只求掌握他所要写的一角的具体材料,而认为此外的材料(或知识)都与他无关。这样做,可以写成一篇平稳无疵的作品,但不能保证这作品一定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第三条"模特儿"云云,是说人物的典型的创造方法。鲁迅在别的地方又曾说:“作家的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微细的癖性,衣服的式样,也不加改变,这比较的易于描写。……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我是一向取后一种法的"。("出关"的"关")《阿Q正传》的阿Q就是现成的例子。第四、六两条,都是关于炼字、炼句、篇章结构之类的原则。在这方面,比较研究大作家同一作品的未定稿与改定稿,就是最有益的学习方法。
鲁迅屡次说,他不相信《小说作法》这一类的书籍。他说这样的话,并不是否认了写作小说应有法则,而只是反对那些穿凿造作、卖弄技巧、而实际是叫人钻牛角尖的所谓“作法"、"法程"一类的庸俗的书籍。他的答问,明明告诉我们:写作要好,必须谨守若干法则。这些法则,看去颇为简易、平凡,远不及"法程"或"作法"之类那样五花八门,“象煞有介事",然而它们却是基本的原则,而且,如果不下苦功,也是一定做不到的。在这里,鲁迅又警告我们:写作之道,除了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下一番功夫,是并无其它捷径的!
1951年10月16日
同志们,朋友们:
刚才巴金同志讲到二十年前鲁迅先生的葬仪,和这次筹备迁墓的经过。我们要感谢上海市党政领导上,以及文化界文艺界同志们对这一件大事的精心擘划和大力支持。
今天在场的同志们中间,有不少是参加过二十年前的葬仪的,他们一定还记得,当时有好些进步的外国朋友都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在英国或法国,更不用说在苏联了,象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是一定要国葬的!二十年前,我们许多人,都怀着同样的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必然要把鲁迅坟墓改建为和他的崇高的人格相称。现在这希望成为事实了!在鲁迅逝世后二十年实现了!同志们,二十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我要说,我们这二十年的时间是又长又短的。今天在场的许多人回忆当年,宛如昨天,这是短的说法。但是,我们再想一想,二十年来,我们经历了,我们的人民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这国家,我们这社会,我们这上海,乃至我们自己,在这样的惊天动地的大变革中,也产生了怎样巨大、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过去历史上是要用一两百年的时间来完成的。而我们只用了二十年,那么,这二十年可以说是长的了!
我们再想一想,这二十年中,特别是最后七年,即解放以来,我们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是怎样地迅速发展;这发展只可以用"飞跃"二字来形容,只可以用"日新月异"四个字来描写。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跃进社会主义,好象今天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同志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奇迹呢?大家都知道,这是因为我们有共产党,这是因为我们有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共产党,我们有伟大的舵手,——毛泽东主席!
同志们,二十年前,谁也不敢预言,我们的这个伟大的理想,会这样快就成为事实!鲁迅生前,对于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是抱着坚定的信念的,然而,他也没有想到会这样快罢。同志们,共产党领导我们继续前进,但是,作为文化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作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公民,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有没有很好地尽了各人应尽的责任呢?有没有很好地继承鲁迅精神,很好地发扬鲁迅遗留下来的事业呢?我想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是会自己满足的。我们做了不少,但还很不够!作为文化事业行政工作的一个负责人,我自己就是做得十分不够的;作为一个作家,我自己就是做得十二分不够的!同志们,我们要做鲁迅的好学生,就得更好地学习,学习他的战斗精神,学习他的对于革命事业、对于共产主义的无限忠诚,学习他的实事求是的治学、做事的作风,学习他的谦虚,学习他的培养新生力量、诲人不倦的精神!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