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我该怎么做?
赵彦也是汉臣,对汉室仍旧怀有忠义之心。他也许不会如杨彪、董承那样,愿意为复兴汉室抛头颅、洒热血,但也绝不会亲手毁掉汉室。更何况,真相倘若公布出来,最欣慰的不是死去的董妃,而是杀害董妃的凶手。曹氏会借机进行打击,让汉室彻底完蛋。
那岂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
赵彦看着刘协似笑非笑的双眼,陡然意识到,天子并不是要发问,而是要点破自己之前一直未曾发觉的荒谬。这种行为,是何等的可悲兼可笑,一心要为董妃讨个公道,到头来却发现,得益的却是董妃最大的敌人。
刚才的滔天自信消失了,一瞬间,似乎身体内有什么东西“咔吧”一声断裂开来。赵彦的双肩轻轻一晃,突然喷出一大口血,整个人委靡地软下去。
刘协起身快步走过去,不顾前襟淋漓的鲜血,扶住他的肩膀:“赵议郎,死者长已矣,我们生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从温县读书时起,刘协就一直抱持着一个信念:人生于天地之间,须有好生之德,不以万物为刍狗。所以他不肯射哺乳之鹿、不肯阻归巢之雁,对许都那些为他无辜牺牲的人感到痛心和愤怒,甚至当曹丕受到伤害时,他第一时间选择了出手相救——在古代圣贤眼中,这种品格被称为仁德。
为此,司马懿骂他迂腐,伏寿讽刺他幼稚,甚至连老头子张宇都断言他太过善良,不是好事。但杨修也曾经说过:“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仁德或者冷酷的皇帝,而是一个坚定不移的领导者,他的意志必须硬逾金铁,贯彻到底。”
在刘协看来,“仁德”就该是自己要坚持的意志。他在许都待的时间虽不长,却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在不断冲突中,信念逐渐成长,逐渐成熟,就像一件粗砺的铜器被打磨得锃光瓦亮,变成一樽精致的祭器。
仁德之术,不是一味慈绥。仁德可以杀人,可以夺政,可以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惟得是外圆内方,方为正道。刘协在大好形势之下放弃了诛杀赵彦,而是先说破他的心事,再点醒他的执迷,温言予以抚慰,令彼事败而心无怨,未遂而人不悔——这正是刘协的堂堂阳谋。
他相信,这才是自己的道之所在。
伏寿和冷寿光体察到刘协的细密心思,不由得暗暗佩服。尤其是伏寿,她望着刘协镇定自若的微笑,一时百感交集。自己在前不久,还很可笑地断言许都不适合他,要把他赶回河内,这才多少时日,他居然已成长到了这地步。
刘协把赵彦扶起来搀至殿角,让他靠坐,还掏出一块丝帕去擦他嘴角的鲜血。赵彦面色煞白,刚才那一大口血伤的不只是他的元气,还有他的生机。那道固拗的执念让赵彦坚持到了今天,也让他在醒悟之后反噬得格外严重。
刘协抚住他肩膀:“车骑将军诛曹未成,反受其害,以至董妃被株连横死。你既有心,何妨与我等共谋大业?待得汉室重光,董氏父女入驻忠烈祠,也不枉你如此苦心。”
这一番话既体谅了赵彦用心,又许以前景,可谓仁至义尽。若换做别人,早已心神激荡,纳头即拜。谁知赵彦却摇了摇头,把刘协的手拨开,挣扎着起身,从地上抱起董妃的灵位,竟转身朝外面走去。
“赵议郎,你要去哪里?”刘协有些惊讶。
“我不知道,但我不想继续待在这里……”赵彦失魂落魄地喃喃道。刘协说的话,他一个字也听不进去。他只想找一个像温县黑牢或者少府内档的荒凉地方躲起来,怀抱着董妃的灵位,孤独地蜷缩成一团。
“陛下,不可让他这么出去。”伏寿忍不住提醒道。赵彦已经听到了全部秘密,如果他不承诺投身汉室,绝不能容他活着。
赵彦听到喊话,霍然转身,取出那柄匕首。冷寿光反应最快,迅速挡在刘协身前,眼中爆出精光。不料赵彦没有冲天子比画,而是手起刀落,将自己的舌头斩下,一时血花四溅。
这一下横生惊变,让所有人都惊呆了。赵彦满口鲜血,犹嫌不够,又是寒光一闪,削下了右手大拇指。无舌,口不能言语;无指,手不能握笔。他用这种激烈的方式告诉刘协,自己不会泄露这个秘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