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您看这里。”荀诩用指头指到其中一段话。薛莹看到自己这句话是这么写的:“或闻魏于蜀中固有内间,官爵甚高,未闻其详。”
“这一段有什么问题吗?”薛莹觉得很奇怪,这句话只是夹在报告中间一段插叙罢了,怎么荀诩反应如此之大。
“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么?是从谁那里听说的?还知道些什么?”
面对荀诩急切地询问,薛莹开始努力回忆当时的情形,他良好的记忆力这一次帮了大忙。那是在大将军曹真举办的一次宴会上,坐在他身边的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懋。到现在他还记得夏侯懋胸前挂着的那条俗气的纯金挂链和粗俗的笑声,这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
“他可是一位军方的高层人士。”荀诩补充。
“那么他就是一个高级的纨绔子弟。”薛莹冷冷地修正了自己的发言,然后继续回忆。
当时曹睿一直派人游说诸葛恪,希望孙权能够与曹魏复交。所以在宴会上,魏国人有意无意地总想显露出自己的强势。酒过三巡以后,夏侯懋酒酣耳热之际,话也开始多了起来,一直扯住薛莹的袖子不停地说;开始的时候是吹嘘魏军的强大,然后是嘲笑蜀国自刘备死了以后就什么都不是。后来夏侯懋忽然凑到薛莹面前得意地说:“我们在蜀汉早就有大号的眼睛,他们想干什么烛龙都会知诉我们,他们在我国眼中是透明的……”
“那么,他有没有说其他关于这个的话题?”
“没有,接下他就被两名仆役给搀扶下去了,大概是曹真怕他说的太多吧。我一直以为这只是那家伙的信口开河,也就没有认真去想,只是捎带着在报告里提了一句。”薛莹说到这里,变了个语调,“这就是我所知道的一切了,这有帮助?”
荀诩没有回答,他现在的心中被无数瞬间绽放的思绪所填满。
毫无疑问,夏侯懋口中的“烛龙”就是那一条潜藏在蜀军内部、协助糜冲窃取了弩机资料并在之后杀死了他的“烛龙”!
就是那一条彻底将荀诩击垮的“烛龙”。
这个刻骨铭心的名字带着荀诩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蜀国,回到了汉中,回到那片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他已经被抚平的失败感现在又开始隐隐作疼……
蜀汉建兴九年,一月六日。魏雍州陇西地区,上邽城。
陈恭皱着眉头摸了摸胸口,最近他总觉得心中很不安。
陈恭已经在陇西的土地上生活了十一年,这十一年里他就像是一粒其貌不扬的沙砾,不动声色地隐藏在陇西太守府之中,扮演着一名平凡、低调的中层官吏。一直以来,这种生活都很平静,但最近周围环境开始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改变。这些变动很微妙,稍不留意就会被一个粗心的人忽略掉——而陈恭却不会,出于一名间谍的直觉,他从风中嗅到一丝飘散在上邽城中的不祥味道。
在过去一年里,陈恭身边有数名太守府的同僚以不同的理由被逐一调走,而他自己的职务也因太守府官僚结构的数次微调而有所变动。这些变化都很合乎情理,每一项人事变动或机构调整都有充足的理由,没什么可疑的地方。
然而陈恭却感觉到,每一次的变动似乎都让他获取情报的难度比以前增加了;这些彼此看似孤立的事件连缀在一起,仿佛在暗示幕后有什么人很小心、巧妙且不露痕迹地逐渐将他推离开核心情报领域。
“也许大限的日子终于到了吧……”
有时候陈恭也会如此不无悲观地想。六年来,他目睹了许多次同伴因身份泄露而被捕——最近一次是“白帝”谷正的死亡——因此他早已经了觉悟。如果哪一天半夜突然有军人敲他房间的门,并对他说“以皇帝陛下的名义,你被捕了”,他丝毫不会觉得惊讶,也不会觉得遗憾。他的工作成果已经足够丰硕了。
作为魏陇西郡太守府主记,他只是个循规蹈矩的官吏;而作为蜀汉司闻曹的间谍,陈恭可以说是功勋卓著。过去的一年里,魏、蜀两国先后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军事冲突,蜀汉一胜一平。陈恭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建兴八年的八月,一直处于战略防御的魏国决定对蜀汉进行一次规模空前的反攻,根据大将军曹真的设想,魏国十二万大军将分成四路,从西城、子午谷、斜谷以及祁山向汉中展开向心攻击。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