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142)

2025-10-10 评论

    裴绪用手指按住太阳穴思考了一下,起身说:“请少等一下。”随后他从邻屋书架上取来一张画在绢纸上的地图,三尺见方。裴绪把地图平摊在一个铜盘上,拿两尊烛台压住两个角,用毛笔的笔杆在上面一边笔划一边说:
    “唔……基本上一共有三条路径可以选择:一是从褒秦道北上走绥阳小谷,但这条路比较险峻,而且靠近战区,实在危险。再者说,两年之前糜冲逃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魏国不大可能再冒一次风险。”
    杜弼看了一眼荀诩,那是他的杰作。
    “第二条路是从斜谷、大散关入陈仓。这条路的优点是路途短,陈仓的魏国守军可以随时进行接应。不过这两处地方属于军事要地,我军布防十分严密,不大容易通过。现在接近雨季,斜谷也可能会变得难以通行;我想你们都知道一年前曹真在子午谷的窘境。”
    “那岂不是说,整个北部都……”杜弼曾经从天水逃亡回来过,对于秦岭两侧的地理环境很熟悉。
    “不错,以我的估计,李都护的逃亡——我是说如果——很可能会选择西南方向。”
    “西南?”荀诩趴到地图上一看,指着纸上的一块说道:“难道是这里?”
    “沿汉水向西南方向走,绕过防卫严密的城固,循西乡一线进入位于魏国边境的石泉。这从目前来看是最有可能的逃亡路线了。路途短,比较好走;更重要的是,我军在汉中的布防北密南疏,利于钻空子。等到他们抵达石泉,可选择的路线就很多了,可以继续东进去上庸,也可以北上循子午谷直接去长安,无论哪条路线都在魏军控制之下。”
    他们三个都不知道,当年糜冲就是沿着这一条路线潜入蜀国的。
    “看来我们对南郑南门与东门的监视要格外重视才行,外围的西乡等关隘也要提高警卫级别。”荀诩很快得出结论。
    杜弼表示赞同:“目前虽然仍旧无法确认烛龙的身份,也不知道李都护是否真的打算叛逃,但预防万一呐。”
    “最头疼的是,这些行动不能搞的动静太大。既得让底层执行者切实执行,又不能被李都护发觉我们的真实意图——他现在可是南郑的最高行政长官——训令和公文该怎么起草,就有劳军谋司的人了。”
    荀诩一边说着一边拍了拍杜弼的肩膀,文辞修饰上的花样他一向不在行。他很乐意在这方面暴露自己的无能,然后把工作甩给适当的人。
    就在这个时候,门外忽然传来了一阵谨慎的敲门声。荀诩站起身,示意其他两个人将所有相关文书倒扣在桌面上,然后绕过一扇石制的隔音屏,把门打开。
    站在门外的是靖安司的一名近侍,他的手里捏着一张铜制的腰牌。
    “发生什么事了?我不是说过开会期间不允许任何人来打搅么?”
    “是的,大人。但是有人找你。我无法拒绝他的命令。”近侍说。
    “哦?”
    荀诩接过铜牌看了一眼,把它随手别到了腰带上面。他挥手让近侍退下,转回屋子里来对杜弼与裴绪说:“会议不得不中断了,紧急召见,我非去不可。”
    “是谁?”
    “就是刚才咱们说的话题人物,李平李都护。”荀诩似笑非笑地回答。
    房间里的其他两个人都带着不同的表情沉默下来。
    这究竟是第几次进入丞相府接受南郑最高行政长官的接见,荀诩自己也说不清楚。以往拜访丞相府,他有一种回到家里的归属感和安心——如果蜀汉是家的话,那么南郑丞相府就是一位严厉而可靠的家长;但这一次当荀诩迈入丞相府大门的一瞬间,他感觉自己身处敌境。
    “也许烛龙就在附近某个角落里看着我。”
    这样的想法在荀诩脑海里挥之不去,他不时不由自主地转动脖子,朝两边绿色桑树掩映下的窗户缝隙望去,这几乎成了强迫症。大军出征后的丞相府格外静谧,一半人员都与诸葛丞相随行,所以一路上荀诩几乎没有碰到什么人,只偶尔可见到身穿黑服的仆役抬着杂物低头匆匆走过。
    李平的政室距离诸葛丞相的房间并不远,这是一间青砖灰瓦式的建筑,绝对面积甚至要比诸葛丞相的还要大。门口挂着一把束着黄色绸带的鱼纹铜剑,剑未开刃,但纹理与造型透着无比的尊贵,提醒路过的每一个人:房子的主人虽然目前只负责丞相府的后勤事务,但仍旧是一名皇帝亲自委任并掌管中军大权的“中都护”——这是李严在能力范围之内对诸葛亮做出的无声抗议。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