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荀诩除了手里的青稞麦穗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确凿证据。
“没有别的解决办法吗?”
“最起码,您要有杨参军与魏将军的批准。他们明天一早就会上班。”
“好吧,我等。”
不甘心的荀诩立刻要来纸笔,写了一份措辞严厉的申请书。到了早上,粮田曹的主管刚刚上班就被这个急得发疯的靖安司从事拦住;这名主管也不敢做主,于是就把荀诩的申请同时上呈给了杨仪与魏延两个人。
申请书递上去以后,荀诩心急如焚地在粮田曹里转来转去;有好心的小吏给他送来一碗肉羹做早点,他也不吃,只是神经质似的望着门外。现在每耽搁一个时辰,补给车队就向着西北开进数十里,图纸被送去魏境的可能性也就多了几分。这是他最后的最后的机会,十几天的艰苦调查已经到了这一步,荀诩不希望在快要迈到终点的时候被人截住。
一直到了中午,负责传送文书的书吏才匆忙地跑回来。荀诩甚至没等粮田曹主管接过文书,就一把抢过来撕开看。
荀诩尽管早就预料到了文书的结果,但当他亲眼见到时还是脸色煞白,强烈的挫折感让他几乎站立不住。
这一次杨仪魏延两个人的意见倒是难得的一致:杨仪批示说前线补给本来就很紧张,不能为一件未经确认的怀疑就妨害整个补给线的运作;而魏延的批示比荀诩的措词还要严厉,不仅一口拒绝了他的请求,而且指责荀诩糟糕的工作是导致军技司失窃的主要原因。
最后一扇大门在荀诩眼前轰然关闭了。
荀诩一言不发地把公文揉成一团丢进桶里,然后推开了站在一旁的粮田曹主管,精神恍惚地离开了粮田曹。屋外阳光明媚无比,他浑然不觉,只是失魂落魄地走在路上,喃喃地念着两个字给自己听。
输了。
即使他成功地在总务阻止了敌人的阴谋;即使他成功地瓦解了汉中的五斗米教网络;即使他成功地抓出了企图潜逃的弩机工匠;即使他最终间接促成了糜冲的死亡,仍旧是完败。图纸的泄露让这一切胜利变得毫无意义。他还是倒在了距离胜利最近的地方。
一股失望与失落的情绪从荀诩心里流淌出来,逐渐延伸到四肢百骸,让他忽然之间感觉到疲惫像山一样压下来。不仅是那种连续奔波数日的肉体上的疲惫,更是心理上源自于挫折感与郁闷的心力交瘁。
荀诩拖着沉重的步伐返回“道观”,对所有凑上来问候的同事与部属都没有理睬,径直返回了自己的屋子,把门重重地关上。
“道观”外面的阳光依然明媚,太阳金黄色的温暖光线普照南郑城,普照整个汉中,也毫无偏颇地普照着秦岭以北的陇西大地……
建兴七年三月七日,蜀汉司闻曹靖安司阻止弩机技术流失的行动宣告失败;自二月二十四日立项开始到失败,一共是十一天。
建兴七年三月十五日,诸葛亮对魏国武都、阴平两郡正式展开了军事行动。蜀汉将其称之为“第三次北讨战争”,而魏国舆论则称之为“第三次卫国战争”。
武都、阴平两郡位于秦岭西翼南麓、汉中西北,曾经是蜀国领地,后来蜀军在街亭打败以后归附了曹魏,是魏国控制地区延伸至汉中盆地的一个突出部。只要这两个郡还在魏国手中,蜀军北上进攻陇西时就会面临来自左翼的压力。
当蜀军负责主攻的陈式军团在三月十五日进入武都地区时,郭淮在同一天亦从上邽率援军南下,飞速驰援武都的治所下弁,其反应速度之快,令人不禁怀疑他事先得知了蜀军的作战计划。但是在三月十六日下午,魏军却不得不停止了前进,因为斥候在南下魏军的右翼方向发现了一支数量庞大的蜀军部队。这支部队有三万到四万人,指挥官是诸葛亮本人,他们在郭淮部队以东二十里的地方逆向急行,突击方向直指位于郭淮后方的祁山南侧出口建威。
这时候如果魏军继续南下,将会面临后路被切断的窘境;届时不仅郭淮所部会全军覆没,就连上邽等军事重镇也可能会被趁虚而入,陇西大门搞不好会因此而洞开。权衡了利弊之后,郭淮明智地放弃了武都、阴平两郡,率军先退回祁山堡,再退回到上邽大本营。而陈式则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占领了孤立无援的二郡。最后一座坚守的城市下弁在三月二十一日开城投降,第三次北伐(卫国)战争只持续了十天不到即告结束。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