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探幽(30)

2025-10-10 评论

    “就算我们想占卜,也没有面浆。”贝不住说。
    在神龛的旁边,还有个比它更大的屋棚,里面摆放着许多纸质卷帙。这次不用贝不住解释,我也知道这是文渊阁——古代存放资料文献的地方。不过这里的卷帙都不厚,大多是薄薄的一册,封面有些是古装女子男子,有些却分辨不出是什么东西。我随手拿起一卷,翻开来看,以我的古文水平,根本看不成篇,只是匆匆扫过几眼,不知所云。
    “快走吧,火把可不能在这里浪费。”甄缳催促道。
    我放下卷帙,离开屋棚,在如林的死者之间穿行了好久。这里不愧被称为西直酆堵,道路四通八达,忽上忽下,让人眼花缭乱,很快就丧失了方向感。前头带路的贝不住,也只是凭着直觉朝尸骨堆积多的地方走罢了。甄缳在队伍里又轻轻唱起了那一首北京欢迎你,声音空灵清澈,在这酆堵之中听起来格外有感觉。
    远远地,看到一座模糊的建筑。这建筑是平顶的,入口阴森,进入以后是一段下伸的宽阔台阶,尸骨们排着队沉默地站在那,仿佛在等待回归九泉下的平静。
    贝不住站在门口良久,最终下了决心,一挥手,让我们跟着他进去。一下了台阶,我们发现这里似曾相识,和我们穿行的那个洞窟祭坛差不多。但这里比那个祭坛要宽阔多了,栏杆摆成九宫八卦之象,到处都是上下的台阶,光是曲折通道的入口就有十几处,那带着一双闸刀的断头台也触目皆是。整个场子里没有灯光,看起来如坟墓一般死气沉沉。看来这个酆堵迷阵的核心迷宫,正是在这里。
    “快看,这里好像有路标哎。”大营子忽然嚷道。我们凑过去,看到从天花板上垂下一片烤蓝铁片,上面锈迹斑斑模糊不堪,火把靠近之后,勉强能分辨出几个箭头,指向不同的方向。每一个箭头后面,都缀着一个古阿拉伯数字。这个我倒是认识,在语文课上还给学生们讲过。牌子上的数字一共有三个,分别是2、4、13。
    这三个数字,显然是指向了三条路。但该怎么走呢?贝不住也给难住了,拿着藏宝图反过来掉过去看,也看不出个所以然。
    这时候,甄缳忽然指向一个方向:“我有一种感觉,这边,有什么东西来呼唤着我。”我们一看,她指的方向,箭头尾巴缀着一个4字。
    “4在古语里是死的意思,往那里走,不是死路一条么?”我紧张地否决她的意见。贝不住却拦住了我:“赵老师,不能这么教条。古人深悉数理,不会这么肤浅地用谐音来布局。俗话说,孤阴不长,独阳不生。这13和2,都是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的素数,正是古人所谓孤数。而4虽然口彩不好,本质却是个合数,正符和合之道。所以这通向4的通道,倒最有可能是条出路。”
    既然他都这么说了,我和大营子也没有过多坚持,四个人把火把举的再高一点,顺着4的箭头朝前走去。这一条通道极长,除了没有尽头的奴隶尸骨以外,墙上还有难以计数的花纹与人脸,全都框在一个巨大的矩形框子内。这些人脸大多带笑,做什么动作的都有,手里捧着各式电器——这应该是古时生活的壁画,记录了酆堵大阵的建立与祭祀过程。如果是人文学家看到这些,相必会欣喜若狂,可惜我们一心要逃命,对这些没有兴趣。
    这条4号通道一圈接一圈,每一个转弯都连接着许多岔道口,情况之艰险复杂,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那些奴隶估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无休止地转着圈,绝望日益加重,以至身亡化为枯骨。我们按照指示牌走了许久,终于来到了一处向下的台阶。
    为了确保安全,我和贝不住先下去探查,把大营子和甄缳留在上头,守住后路。万一这时候突然冲出一堆八爷,我们可就惨了。
    从台阶下去,是一个狭长的平台,平台的左右两侧都是长沟,两头都通往漆黑的洞穴,阴风阵阵,和我们之前钻进去的那个祭坛样式差不多。
    在平台右侧的漆黑长沟里,一个硕大的黑影正安静地趴在那里,身材颀肥胖长,紧紧贴着长沟旁的平台,活像是一头正在把头探出洞窟的长龙。贝不住眼睛一亮:“我说这隧道这么这么眼熟,原来是蜕龙缚仙锁!想不到酆堵迷阵里还有这一个去路,咱们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呐。”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