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今天还在昨天(46)

2025-10-10 评论

    但蜂儿却一向本能地往清洁的、环境优美的、有芬芳气息的地方飞。蜂儿是极其讲卫生的小东西。
    我对蜂的敬意,不仅因为以上几点,还因为蜂的“和平主义”。
    蜂是携带武器的小东西。它的武器便是它的刺。犹如古代的弩,犹如现代的枪。但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弩”和“枪”呀,它的“弩弓”上只有一支“箭矢”,它的“枪膛”中仅有一颗“子弹”。
    这一点决定了它们根本不可能也根本不愿意进行主动的攻击。
    这一点让我想起前苏联的一部电影《克楚别伊》。片名用的是一位前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无产阶级英雄的名字。他是夏伯阳式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伏龙芝元帅曾赠他一柄战刀,战刀上刻着伏龙芝对他的一句教导:“没有必要不拔;不立战功不插”。
    蜂儿的“和平主义”便体现在“没有必要不拔”这一点上。
    蜂儿是敏感的小东西,它们的家园意识特别强,它们的“武器”从不用来进攻,而是用来保卫家园。由于它们特别的敏感,又特别的洁身自好,所以它们最难容忍人或别的动物滋扰它们的家园。倘家园受到滋扰,它们必然会群起而攻之。但它们那一种自卫性的最初的攻击,只不过表现为一种威慑,目的仅仅是为了驱赶。如果敌人在它们的警告之下并不退缩,确乎对它们的家园构成了侵犯,那么它们也就只有被迫实战了。而结果呢,不管侵犯者是人或熊,没有不惊慌逃窜的。
    胜利往往注定了在小小的蜂儿这一方面。
    “不立战功不插”这一句话,用来形容蜂儿们也同样是非常恰当的。
    蜂儿这一种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气概,往往也被人类加以利用。正如古代中国人曾利用牛群布下过势不可挡的火牛阵;古印度人曾利用受过训的狮、虎、豹充当先头部队一样,在美国对越南发动的侵略战争中,越南军民也曾利用野蜂使美方的正规部队溃不成军……
    但是蜂的胜利,一向是以自己的生命换取的。当然人类在战争中的胜利,其代价也是人的伤亡。然而情况还是那么的不同,因为相对于蜂儿,它对敌人的攻击,乃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攻击,它根本不可能进行第二次,之后,它就必死无疑。而它的攻击,对敌人却一般不会是致命的(某种毒蜂除外),甚至是小小不言的。比如它对人的攻击,涂几滴药水儿就解疼消肿了。没有药水,涂点儿牙膏或肥皂水,也行了。
    “没有必要不拔;不立战功不插”两句话,体现在蜂儿们身上,是悲壮的,是惨烈的。
    它们以自己的死来实践那两句话。
    一只蜂儿,用它唯一的一支“箭”,或一颗“子弹”,进行了勇敢无畏的战斗,之后不一会儿,它便掉在地上死了。
    这意味着些什么呢?
    这意味着它们不惜以死诠释它们的和平理念及战争理念。包含有这样的几层宣言性的自白:
    我的装备只够进行一次性的自卫,这足以证明我是多么的主张和平……
    我不会置你于死地,因为我的本性是温和的……
    但我也是勇敢无畏的,我愿以我的死使你清楚一个事实——蜂的家园是不可以无端侵犯的。
    你侵犯了我,你只不过受了点轻伤;我实行自卫,而我死了。我对某些我所厌恶之事即使参加了一次,即使是被迫的,我也还是耻于再活下去了——战争对我便是那样的事……
    真的,在地球上,在包括人的所有生命中,还有别的什么能够做到像小小的蜂儿这样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蜂儿是做到了。
    “己所不欲,宁死而不二”——这一点,蜂儿也做到了。
    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太容易做到的。
    所以,倘一个人被蜂蜇了,我的同情,一般并不在人这一边,而在蜂儿那一边,因为人被蜇一下只不过疼片刻,最多几时,而一只蜜蜂蜇了人,它接着就只有死了。何况,人被蜇,必首先是人不对的结果。
    我是孩子时,曾和别人做过这样的事——将背心或薄布的衣服用唾沫弄湿一小片,然后逮蜜蜂。逮着了,就用指尖儿捏住它们的翅,迫它们蜇背心或衣服湿了的地方,它们蜇过后,刺便被“吸”在上面了。我们比赛看谁从蜂们身上“缴获”的“武器”多……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