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指出的是,那样“一些”人,实在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极少数的一类人。统统加起来,也只不过是几百万分之一。这还是指那样“一些”人中的“普通”类型。至于那样“一些”人中的佼佼者,则就是千万分之一了。比如整个亚洲半个世纪以来只出了一位李嘉诚和一位成龙。
那样“一些”人之人生,有的足以为我们提供成功人生的经验,有的却几乎没有任何可比因素。时代往往一次性地成全“一些”人的人生。时代完成它那一种使命,往往要具备不少先决的条件。时过境迁,条件改变了,那样“一些”人的人生,便非是靠志气和经验所能“复制”的了,只在精神激励的方面有“超现实”的积极意义了……
我主张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少年,不必一味仰视着那样“一些”人开始走自己的人生之路;而首先要扫视一下自己的周围再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再决定自己的人生究竟该怎么走。
扫视一下自己的周围便会发展,许许多多堪称优秀的男人或女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其实都正过着仅比一般生活水平稍高一点儿的生活。他们毕业于名牌大学,他们留过学,他们有双学位甚至顶尖级的高学位,他们敬业而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成就,他们已经青春不再人届中年,他们有才华和才干,也有所谓的“知产”……
但他们确乎的非是富有的“一些”人。
他们的月薪相对高点,但绝非“大款”。
他们住的相对宽敞但绝不敢奢想别墅。
他们买得起私车但必是“捷达”或“普桑”。
他们的人生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少说是在大学毕业后靠了五年的努力,多说靠了十年十五年的努力……
如果算上他们从小学考初中,从初中考高中,从高中考大学,进而考硕考博所付出的孜孜不倦丝毫也不敢懈怠的学习方面的努力,那他们为已达到的现状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付出了多么沉甸甸的代价可想而知……
对于最最广大的中国人而言,没有他们那一种付出和努力,欲使自己的人生达到他们那样的程度也简直是异想天开!
或曰:那也算是成功的人生吗?
究竟可不可以算是成功的人生我不敢妄下断言。
但我知道,那一种人生在中国已是很不容易争取到的人生。
即使在日本,在美国,在我们的同胞世代生存的香港和台湾,普遍的努力的人生,也只不过便是那样的……
我主张正为自己的人生蓄力储智的青少年,首先应将这样的人生定为追求的目标。它近些。对它的追求也现实些。
我并不是在主张无为的人生。
我只不过主张人生目标的追求要分阶段,每一阶段都要脚踏实地去走。
至于更高的人生的目标,更大的人生的志向,似应在接近了最近最现实的人生目标以后再拟计划……
这便是我认为的社会的普遍规律和人生的普遍规律。
倘连普遍都还难以超越,竟终日仰视“一些”人的极个别的人生,并且非那一种“理想”而不“追求”,则也许最终连拥有普遍的人生的资格都断送了……
我对书籍的“收藏”是很纯粹意思的“收藏”——“收”就是从书架上“请”下来,爱惜地放入纸箱。“藏”则是对更爱惜的书的优待,用钉书器钉在大信封里,大信封再装进塑料袋里……
几天前在整理书籍时,从“藏”的那一类中,发现了一册《连环画报》。一九八六年第十一期……
心里好生纳闷——怎么一册《连环画报》,竟混淆进了我的“藏”书范畴?于是抽出搁置一边……
临睡失眠,想起那册《连环画报》,自己对自己的困惑尚未解释,就躺着翻阅起来。自然先看目录——首篇是《只知道这么多》——土人绘。
《只知道这么多》——哪像是文学作品呢?搜索遍记忆,便排除在了名著以外。非文学更非名著,怎么就选作首篇了呢?
于是翻到了这一篇,迫切地想知道《只知道这么多》能使我知道些什么……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