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今天还在昨天(61)

2025-10-10 评论

    有此体味的人,与他人是不太一样的。
    他深谙生命有时多么需要孤独一下的道理。那时他以书为伴,一卷在手,仿佛与良师益友避开着喧闹,倾心相谈。自然,须是值得一读的书。
    而这一种享受,是要从学生时代便有所领悟的。正如好习惯是自小养成的。
    同学们,我曾为你们写过一篇短文——《读是一种幸福》
    这套丛书将教你们体味个中幸福。
    据我所知,同类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是由王蒙和刘心武两位作家主编的。高中之小说部分,还收录了我的《同学》一篇。
    所以,出版社诚邀我作编委,并请我写序时,我是很迟豫的。
    及至详阅了他们寄来的目录,我不再顾虑什么,表示评委可作,序也愿意写。
    因为两套书的篇目是很不一样的。
    多出一种同类书,也好。
    文科的,已买了前一套丛书的,家里经济条件宽余的同学,不妨再买这一套,相比较地阅读,阅读视野不是就扩大了一倍么?
    家里经济条件拮据的同学,也是可以向买了的同学借读的呀。
    我十分尊重爱书的人其书必珍的心理。
    但我是提倡一人有书,朋友可读的。只要借书的人爱护书,常借常还就行。
    我曾多次到中学和大学去与同学们座谈。
    同学们往往提出这样的要求:给我们列一份读书单吧!
    而我每觉茫然,忄西惶。甚至惭愧。
    那是我根本列不出来的。
    在书店里,我置身于书的海洋,连自己也常感顾此失彼。
    我甚至认为,那样的一份书单,已非今日之某一人所能开列。
    现在好了,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为同学们选编成了这一套丛书。
    这一套丛书是他们专门集中了几位优秀的编辑力量,辛辛苦苦工作了两三个月才确定篇目的。目录中有几篇及作者,对我也是陌生的。
    我没从书中发现林语堂的名字和他的文章。
    林语堂的文章是我所喜爱的。
    我将建议编者们务必补选一两篇。
    但愿同学们也会喜欢他的文章。
    我是初中生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也没从任何人口中听说过林语堂、徐志摩、梁遇春、沈从文、张爱玲。那时,国内是不出版他们的书的。连图书馆里也没有。现在,同学们不但能读到他们的书,以后上了大学,还能在课上一起与老师分析之,欣赏之。
    同学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学,相对于我们那一代是完整的,而非残缺的。
    同学们是幸运的。
    人类的文字之运用于文学的写作实践,是最符合人性的实践。也是最能揭示人性之丰富细腻的内容的。
    文学使文字不朽。
    高尔基说:“书籍包含着我们的先人,以及我们同代人的灵魂,书籍似乎就是人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本身事业的谈论,就是人类心灵关于生活的记载。”
    而一位罗马皇帝的临终遗言则是:“我最初的故乡是书本。”
    同学们,为自己拥有那一“故乡”而读这一套书吧!
    尽管我们都不会愚蠢地梦想当皇帝……

    某日,偶被一个经常召开这样那样会议的地方通知去参加一次座谈会,也可以说是“恳谈会”。目前“谈”而不“恳”的会很多,很流行;“座”而不“做”的会也很多,也很流行;故强调是“恳谈会”,以示区别。
    有位年长的知识分子悒然郁然慨慨然地痛陈时弊。
    主持会议的人问:“那么该怎样是好呢?”
    答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的知识分子应积极的参政议政!”
    于是知识分子们纷纷颔首不已,除了最年轻的一个我而外。当时我这个写小说的人,很没把握觉得自己便是一个知识分子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