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曙光站住,说:“我不能再陪你走了。这个星期我负责做饭,我怕那些懒鬼宁肯吃不上,也不自己动手,都在等我。我不能让他们吃不上午饭是不是?”
他边说边退,一转身跑了。
李君婷望着他背影,又生气地跺脚。
赵曙光跑回知青(123)宿舍,见除了武红兵,大家已都在吃饭。
他挤出地方坐下,对刘江说:“劳驾盛碗粥。”
刘江替他盛粥时,他问:“谁做的?”
一名知青(123)回答:“红兵。”
“他人呢?”
“一放下碗就走了。诡诡秘秘的,估计和你一样,也去鼓捣那台破拖拉机了吧。”
另一名知青(123):“支书上午不是说了吗,成功了,功劳归知青(123)。我们几个都插不上手,全指望你俩了,你俩可得争点儿气啊!”
刘江将一碗粥递给赵曙光,赵曙光喝了两口,现出一个煮荷包蛋。赵曙光问:“人人有份儿?”
刘江:“我们倒希望那样!”
赵曙光捞出鸡蛋,放在刘江碗里:“昨天大家为我辛苦了,你替大家接受我的感谢吧。”
刘江乐了,学四川话:“要得,要得,这样子的感谢,那还是特别要得的!”他怕别人抢那荷包蛋,端碗走开了。
一名知青(123)不无恼火地说:“他昨天路上已经喝了好几个生鸡蛋了!”
赵曙光遗憾地:“你的话说晚了。”
又一名知青(123)端碗跟着刘江,央求:“给一半儿,给一半儿,一小半儿,别那么不够哥们啊!”
另一名知青(123)痛心疾首地:“唉,世风日下,世风日下!‘八路的一个鸡蛋,就把你们搞成这个样子!’北京知青(123)的尊严在哪里?你们啊,一个个还要解放全人类呢!”
赵曙光:“还是为解放坡底村的老乡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吧。”
在座的都一愣,同时看赵曙光。在当时,这句话就可以定性为“反动言论”。
赵曙光意识到了,声明般地对自己的话加以纠正:“我指的是从贫穷中解放,不是从……”他不知自己的话怎么说才好了。
那名痛心疾首的知青(123):“我们也没说什么啊,你就别解释了!”
入夜,赵曙光在去韩奶奶家的路上碰到了支书。
赵曙光:“支书,您那儿去?”
支书:“正想去找你,你哪儿去?”
赵曙光:“武红兵在弄那台拖拉机,我去看看。您找我有事儿?”
支书:“也没什么事儿,不过就是想问问你,我上午那番话讲得怎么样?”
赵曙光:“讲得很好啊!大家都认为您讲得很好,您没看出来?”
支书:“大家怎么认为,那就随他们的便喽。我更想知道的是,你怎么认为的?”
赵曙光:“我当然也那么认为啦!”
支书:“还算……那个……有点儿水平?”
赵曙光由衷地:“有。”
支书研究地看着赵曙光,分明要从他的表情看出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支书:“连你也认为有点儿水平,那就是真有点儿水平了。跟农村群众说话,一点儿水平没有,他们会瞧不起你。水平太高了,他们听着云里雾里,又会觉得你在卖弄,他们不喜欢在他们面前卖弄的人,以后会躲你远远的。尽讲些大道理,他们也是不爱听的。不举例子,吸引不住他们。”
赵曙光:“咱村的妇女们,也都知道《三国》的故事?”
支书:“岂止《三国》!《水浒》、《杨家将》、《包公传》、《女侠十三妹》什么的,她们都知道一些的。‘文革’前农闲了,会有说唱艺人,或者单枪独马,或者夫妻、兄妹、父女背着一两件伴器就来了,常是住我家,供吃、供喝,一说一唱那就是多日,临走时家家户户给凑半袋子粮食,打发得人家高高兴兴的。现在,没这乐事喽!你以为我不管听的人知道不知道,就瞎举例子呀?那还叫有水平吗?我那是动真格的了,看家的本事,为的是给你个学习的机会,明白?”
赵曙光:“明白。”
支书:“有收获?”
赵曙光点点头。
支书:“总结总结,哪天去我那儿,向我汇报,啊?”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