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人生(99)

2025-10-10 评论

    笑法之于文学,有如教条之于教会——琐碎人之琐粹事也。
    初学文学的人听见技巧之讨论——学说之技巧、戏剧之技巧、音乐之技巧、舞台表演之技巧——目眩耳乱,莫测高深,那知道文章之技巧与作家之产生无关,表演之技巧与伟大演员之产生亦无关。他且不知世间有个性,为艺术上文学上一切成功之基矗
    二、文学之欣赏一人读几个作家之作品,觉得第一个的人物描写得亲切,第二个的情节来得迫真自然,第三个的丰韵特别柔媚动人,第四个的意思特别巧妙多姿,第五个的文章读来如饮威士忌,第六个的文章读来如饮醇酒。他若觉得好,尽管说他好,只要他的欣赏是真实的就得。积许多这种读书欣赏的经验,清淡、醇厚、宕拔、雄奇、辛辣、温柔、细腻,都已尝过,便真正知道甚么是文学,甚么不是文学,无须读手册也。
    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醇最可爱,而最难。何以故?平淡去肤浅无味只有毫厘之差。
    作家若元气不足,素养学问思想不足以充实之,则味同嚼蜡。故鲜鱼腐鱼皆可红烧,而独鱼可以清蒸,否则人口本味之甘恶立见。
    好作家如杨贵妃之妹妹,虽不涂脂抹粉,亦可与皇帝见面。宫中其他美人要见皇帝皆非涂脂抹粉不可。作家敢以简朴之文字写文章这么少,原因在此。
    三、笔调与思想
    文章之好坏乃以有无魔力及味道为标准。此魔力之产生并无一定规则。
    魔力生自文章中,如烟发自烟斗,或白云起于山巅,不知将何所之。最佳之笔调为“行云流水”之笔调,如苏东坡之散文。
    笔调为文字、思想、及个性之混合物。有、些笔调完全以文字造成。
    吾人不觉见清晰的思想包藏于不清晰的文字中,却常看见不清晰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种笔调显然是不清晰的。
    清晰的思想以不清晰的文字表现出来,乃是一个决意不娶之男子的笔调。他不必向老婆解释甚么东西。康德(ImmanulKant)可为例证。甚至巴脱勒(SamulButler)有时也这么古怪。
    一人之笔调始终受其“文学情人”之渲染。他的思想方法及表现方法越久越像其“文学情人”。引为初学者创造笔调的唯一方法。日后一人发见自己之时,即发见自己的笔调。
    一人如恨一本书之作者,则读那本书必毫无所得。学校教师请记住这个事实!
    人之性格一部分是先天的,其笔调亦然。其他部分只是污染之物而已。
    人如无一个心爱之作,则是迷失的灵魂。他依旧是一个未受胎的卵,一个未得花粉的雌蕊。一人的心爱作家或“文学情人”,就是其灵魂之花粉。
    人人在世上皆有其心爱的作家,惟不用点工夫去寻耳。
    一本书有如一幅人生的图书或都市的图书。有些读者观纽约或巴黎的图书,但永远看不见纽约或巴黎。智者同时读书本及人生。宇宙一大书本,人生一大学堂。
    一个好的读者将作家翻转过来看,如乞丐翻转衣服去找跳蚤那样。
    有些作家像乞丐的衣服满是跳蚤,时常使读者感到快乐的激动。发痒便是好事。
    研究任何题目的最好方法,就是先抱一种不合意之态度。如是一人必不至被骗。他读过一个不合意的作家之后,便较有准备去读较合意的作家了。
    批评的心思就是这样成形的。
    作家对词字本身始终本能地感到兴趣。每一词字皆有其生命及个性,此种生命及个性在普通字典中找不到,简明牛津字典(ConciseOxfordDictionary)或袖珍牛津字典(PocketOrfordDic-tionary)之类不在此例。
    一本好字典是可值一读的,例如袖珍牛津字典。
    世间有两个文字之宝藏,一新一旧。旧宝藏在书本中,新宝藏在平民之语言中。第二流的艺术家将在旧宝藏中发掘,唯有第一流的艺术家才能由新宝藏中得到一些东西。旧宝藏的矿石已经制炼过,新宝藏的矿石则否。
    王充分文人为(一)“儒生”(能通一经);(二)“通人”(博览古今);(三)“文人”(能作上书奏记);(四)“鸿儒”(能精思者著文连结篇章)。(一)与(二)相对,言读书;(三)与(四)相对,言著作。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