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14)

2025-10-10 评论

    東坡的母親當然為這件事很不快,也為自己的小女兒很傷心。在這一場親戚衝突之中,她究竟是站在娘家那一方,還是站在自己的亡女這一方,這就很難猜測了。前面已經提過,這位母親是個受過良好教養的,她父親在朝為官,而且官位不低。據我們所知,她曾經反抗家中那份金錢勢力的惡習氣,至少反對她哥哥的邪惡敗德的行為。她可以說是受了傷心斷腸的打擊,身體迅速壞下去。
    在中國流行一個很美妙的傳說,說蘇東坡有一個雖不甚美但頗有才華的妹妹。她頗有詩才,嫁了一位詞家,也是蘇東坡的門下學士,秦觀。故事中說,她在新婚之夜,拒絕新郎進入洞房,非要等新郎作好了她出的一副對子才給他開門。那個上聯很難對,秦觀搜索枯腸,終難如意,正在庭院裏十分焦急的走來走去,蘇東坡卻助了他一臂之力,他才對上了下聯。另有故事說這一對情侶曾作奇妙的回文詩,既可順著讀,又可以倒著讀,更可以成為一個圓圈讀。在此等故事裏,據說蘇東坡曾經向他妹妹說:"妹若生為男兒,名氣當勝乃兄。"這雖然是無稽之談,人人卻都願相信。但不幸的是,我們找不到歷史根據。在蘇東坡和弟弟子由數百封信和其他資料之中,雖然多次提到秦觀,但是我始終沒法找到他們有什麼親戚關係的蹤跡。蘇東坡當代數十種筆記著作之中,都不曾提到蘇東坡還有個妹妹。再者,秦觀在二十九歲並且已經娶妻之後,才初次遇見蘇東坡。蘇東坡的妹妹,即便真有此一位才女,在秦觀初次遇見蘇東坡時,她已然是四十左右的年紀了。這個故事後來越傳越廣越逼真,成了茶餘酒後最好的趣談。此等民間故事之受一般人歡迎,正是以表示蘇東坡的人品多麼投好中國人的癮好。
    不過,蘇東坡倒有一個堂妹,是他的初戀情人,而且畢生對伊人念念不忘。東坡的祖父去世之後,他父親遠遊歸來,他的叔叔和家屬也回來奔喪。這時堂兄堂妹頗有機會相見,也可以一同玩耍。據蘇東坡說,伊人是"慈孝溫文"。因為二人同姓,自然聯姻無望,倘若是外婆家的表妹,便沒有此種困難了。後來,此堂妹嫁與一個名叫柳仲遠的青年。以後,蘇東坡在旅遊途中,曾在靖江她家中住了三個月。在堂妹家盤桓的那些日子,東坡寫了兩首詩給她。那兩首頗不易解,除非當做給堂妹的情詩看才講得通。當代沒有別的作家,也沒有研究蘇東坡生平的人,曾經提到他們特殊的關係,因為沒人肯提。不過,蘇東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時, 說堂妹逝世的消息,他寫信給兒子說"心如刀割"。在他流放歸來途經靖江之時,堂妹的墳就在靖江,他雖然此時身染重病,還是掙扎著到墳上,向堂妹及其丈夫致祭。第二天,有幾個朋友去看他,發現他躺在床上,面向裏面牆壁,正在抽搐著哭泣。

    在蘇東坡兄弟年二十歲左右,已經準備好去趕考之時,不可免的事,婚姻問題也就來臨了。他們若是未婚晉京,並且一考而中,必然有女兒長成之家托人向他們提親。那時有求婚的風俗。京都中有未婚之女的富商都等待著考試出榜,向新得功名的未婚舉子提親。所以科舉考試舉行的季節,也是婚姻大事進行得活躍的季節。在父母的眼光看來,讓兒子娶個本地姑娘,他們對姑娘的家庭知根知底,自然好得多。按照當年的風俗,青年的婚姻一向是由父母妥為安排,蘇東坡年十八歲時,娶了王弗小姐。王弗小姐那時十五歲,住家在青神,在眉山鎮南約十五裏,靠近河邊。次年弟弟子由成家,年十六歲,妻子比他小兩歲。當然算是早婚,但是並不足為奇。
    在根本道理上看,早婚,當然並不一定像蘇氏兄弟那麼早,在選擇與吸引合意的配偶時,可以省去青年人好多時間的浪費,和感情的紛擾。在父母看來,年輕人若能把愛情戀愛早日解決,不妨礙正事,那最好。在中國,父母自然應當養兒媳婦,年輕的男女無須乎晚婚。而且一位小姐愛已經成為自己丈夫的男人,和愛尚未成自己丈夫的男人,還不是一樣?不過在拼命講浪漫風流的社會裏,覺得婚前相愛更為驚奇可喜罷了。無論如何,蘇家兄弟婚後卻很美滿。但這並不是說由父母為兒女安排的婚姻不會出毛病,也不是說這樣的婚姻大多都幸福。所有的婚姻,任憑怎麼安排,都是賭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險。天下畢竟沒有具有先見的父母或星相家,能預知自己兒女婚姻的結果,即便是完全 從他們的安排也罷。在理想的社會裏,婚姻是以玩捉迷藏的方式進行的,未婚的青年男女年齡在十八歲到二十五歲之間,雖然當地社會倫理和社會生活十分安定,但是幸福的婚姻的比例,也許還是一樣。男人,十八歲也罷,五十八歲也罷,幾乎沒有例外,在挑選配偶時,仍然是以自然所決定的性優點為根據的。他們仍然是力圖做明智的選擇,這一點就足以使現代的婚姻不致完全墮落到動物的交配。婚姻由父母安排的長處是簡單省事,容易成就,少廢時間,選擇的自由大,範圍廣。所有的婚姻,都是締構於天上,進行於地上,完成於離開聖壇之後。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