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频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想像中,他靠在防护墙上,视线随着长城婉蜒曲折,一直延伸到最远的地平线。想像弥漫于心,他竭力想将长城尽收眼底,大量坚固的墙砖和泥土从中国东部海岸的山海关一直婉蜒到西部的戈壁滩。长城大约有一千五英里长。宏伟壮观的长城令人过目不忘,众所周知胡佛水坝的长度仅仅只有五分之一英里多一点。
数百年来,长城是中国北部的边界线,长城以北是众多的蒙古族和满族部落、胡人和鞑靼人——所有这些人被汉人统称为狄或北方部落。长城的南面是中国。来自北方入侵的危险始终存在,这些部落渴望攫取富庶的土地并对温暖湿润的中国平原垂涎三尺。从历史上看这是一个中国式的问题。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军队,长城的防御价值有时也会丧失殆尽,某些北方的部落时不时突破长城的防线。中国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又将那些部落赶到长城以北。
中国本身是一个内陆国家,像美国一样,中国处在气候适宜的地方,直到最近在地理上也是与世隔绝的。中国的东部是中国海;西部是西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除了冒险家几乎无人能通过;南面也是中国海,在西南边陲绵延着喜马拉雅山脉和稠密的缅甸丛林;在北面是蒙古沙漠,居住着文化程度比中国人低的游牧部落。那些与中国有联系并亲眼目睹过伟大帝国并在里面生活过的部落很尊崇中国,如同在四。五、六世纪,那些北方的入侵者尊崇中国一样。他们迅速学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的美食、丝绸衣服和家居方式很快地同化了他们。
但是北方的部落依然强大,这些游牧者彪悍体壮,擅长马术。他们不断地威胁中国,不时地修建和修缮长城的目的就是为了防御他们。这就是中国政治中心总在北方的原因。那些伟大王朝如周朝、汉朝和唐朝选定的都城都在西北的西安。宋朝的都城在洛阳,恰好在弯曲的黄河的南面。明朝的都城在北京。
在北方黄河谷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孔子生活在黄河的下游,离青岛不远的内陆地区。甚至在孔子时代,仍然有野蛮的部落生活在半岛的东部。生活在长江下游的人被视为蛮夷之人。他们穿短短的粗布衣并文身,据说擅长水上运动。在秦始皇死后,伟大的汉王朝建立起来,并将中国文明进一步向南推进,同时向西扩张到中国的突厥地区。
汉朝一如同一时期的罗马那样繁荣兴盛,见证了中国的征服和扩张过程,目睹了石雕艺术的飞速发展,亲证了纸的发明。在周朝,丝绸、象牙与中国漆得到全面的发展。此时仍延续着侠义和英雄崇拜的传统。在汉中叶——大约在西方基督教兴起时期——佛教由海外的印度传教士传入中国,一些传教士经由突厥地区,一些经由海路到广州。佛教成为中国的第三大宗教,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第一次与外面的世界有了重大的联系。
政治上,汉朝是中华帝国的开始,因为它的存在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随后的两千年。甚至今天,中国人自豪地称自己为“汉人”,比起在朝代中被同化的异族来说,汉逐渐蕴涵着“种族的中国人”的含义。
同样在“唐”这个词中也有这样的含义。汉朝之后,唐朝统治延续了大约四百年,中华帝国的疆界达到最大。有一百多年,唐朝疆域向西就在今天苏联的塔吉克斯坦,接近里海。中国的公主下嫁给西藏的首领并把西藏,将中原的丝绸、茶叶及文化带入西藏地区。在南面唐朝边界延伸到印度支那,中华帝国疆域到尼泊尔与印度尼西亚岛屿。中国移民生活在国外——特别那些来自中国南方的中国人,像在美国的大多数中国商人——仍然把他们视为唐人(在广东话中称为唐人),将他们的故乡视为唐人的故土。
从公元三世纪一直到七世纪,盛唐出现,佛教在唐朝愈发重要。古诗高度繁荣,文学批评和绘画开始起步,雕塑长足发展(在佛教的影响下)。不只是茶发明之后,人们在这一时期不仅是对茶的兴趣,而是与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的“清谈”。“清谈”不只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且在历史上被看做四世纪的一个重要特征。“清谈”表明存在一个确定的休闲阶层,同时那些人的精神是自由的(超然于政治之外)。那些人一边摇着用长长的丝绸般马尾制成的蒲扇一边轻轻地梳理自己的胡须,沉浸在艺术、现实与人生目的以及人生虚空的玄谈中,这非常流行。返回自然的道教非常盛行。书法或者漂亮的文字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在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的巨佛与佛教场景雕刻中,中国的雕塑艺术达到一个高峰。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