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总,最近好吧?"经过反复拨打,何阳青的电话终于通了。
电话那端的何阳青显然很敏感我这个时候莫明其妙的问候。"我知道你的意思,但现在我们不作任何答复。你也很清楚,2006年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短信流传。"何阳青的回答简洁而委婉。本想再问点花边儿,电话里已经传来"嘟嘟"声。
何阳青的敏感与言辞中的闪烁,让我越来越觉得短信所说非虚,以我这几年跟何阳青打过的交道,对他行事风格的了解,如果黄光裕没有事,他肯定会底气十足地对传闻作出严厉驳斥,而不会是像现在这样给出如此似是而非的答复。
看来黄光裕是真的出事了。
我开始一圈一圈地打电话找线人(警察获取情报的来源之一。做线人的有两种人,一种是自愿者,这类人一般都与犯罪集团有关系;另一种人是被招募的罪犯,他们可以借此戴罪立功),并努力罗列出黄光裕被抓的N种可能原因。
2006年被调查又瞬即无事的黄光裕,这两年干的最惹眼的事就是重组中关村和曲线进入三联商社。难道是这两家上市公司离奇地重组把黄光裕再次送进高墙之内的吗?
竞争者是狭路相逢的冤家。就在我四处探究黄光裕身在何处的时候,国美集团、家电领域甚至黄光裕身边的利益生物链开始了与竞争者苏宁电器的口水战,他们斥神秘短信为无稽之谈,甚至怀疑是苏宁电器员工的恶作剧。国美电器高层更是怒不可遏地向我表达了对苏宁电器的愤慨:"对于苏宁的这种做法我很鄙视。"
苏宁电器跟国美集团积怨已久,有传闻国美集团曾向证监会以及更高层的管理部门递交过关于苏宁集团操纵股价的举报材料,矛头直指苏宁集团老板张近东的哥哥。传闻他哥哥坐庄苏宁环球,让只有0.7元的垃圾股一路飙升至45元。这一指证足以让苏宁集团陷入司法与信誉的漩涡。业内盛传两家的攻击没有结束,而之后将有更猛烈的暴风雨。
现在,暴风雨终于来了,苏宁电器的人也不高兴了,黄光裕被捕是警方的事,为何每次黄光裕出事都说是苏宁造谣呢?"2006年的事证明,黄光裕确实被抓进去过,那是有问题的人。"苏宁高层很无辜地告诉我,"大家是商场上的竞争者,属于正当的商业竞争,为什么黄光裕一出事就认为是苏宁干的呢?"
不过,很快苏宁电器就喜笑颜开了。集团方面统一印制的《传首富黄光裕被带走调查》等有关黄光裕的新闻复印件开始出现在苏宁店面的柜台上,苏宁集团甚至要求厂家促销员将复印件摆放在品牌柜台上。
苏宁方面否认散布短信造谣,那么谁又可能是这个神秘短信的传播者呢?为什么他能够提前知道黄光裕被抓,又是什么动机促使他向各界群发短信的呢?现在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一,这个短信的传播者肯定是家电圈内人士,而且对于国美电器和黄光裕都相当熟悉;二,这个人至少在政府高层有消息渠道,能够及时获悉高层内幕和动态。
那么,谁又具备这两个条件呢?
两个小时之后,我得到了一个确切的消息:黄光裕涉嫌经济犯罪,已经被公安部成立的专案组给收押了。
线人告诉我,黄光裕在2006年被公安部门调查之后,很多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审讯,国美方面当时进行了针对性的应付,黄光裕身后的利益集团也跟响尾蛇一样纷纷隐身,让当时公安部门的调查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最后公安部门不得不放长线钓大鱼,将黄光裕兄弟俩放了。而这一次的抓捕则是板上钉钉,证据确凿,而且此次的专案组阵容庞大,采取了非常严格的"防火墙"措施。
我想知道黄光裕被抓捕到底是哪一项罪名,内幕交易、操纵股价,还是行贿?线人很谨慎地告诉我:"问题比你想象的还严重。"
狂风暴雨在寂寞上演。
真相被神秘地笼罩着,黄光裕被捕之后第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周末过去了。国美集团的楼下依然布满了记者,刺骨的寒风中不断闪现着国美集团员工匆忙的身影。11月23日,实在等不过周日的晚上,我开始一遍又一遍地拨打证监会的电话,我知道这个衙门周末经常会"半夜鸡叫"发布一些消息,可能晚上会有人值班。如果我的线人消息准确,黄光裕链条上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被抓,那么挂牌在证监会的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这个时候就一定有人在。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德林